动电修复不同形态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研究

被引:9
作者
林君锋 [1 ]
崔喜勤 [1 ]
王果 [1 ]
李玉林 [2 ]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动电修复技术; 污染土壤; 重金属; 化学形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2803 ; 120405 ;
摘要
以钢铁厂附近废地的重金属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动电修复技术去除重金属效果与其各化学形态的关系,讨论了电能消耗。结果表明,同一种重金属,其动电去除效率顺序为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即吸附性越弱的形态,其去除率越高,如交换态去除率>95%;吸附性越强的形态,其去除率越低,如有机态和残留态去除率低于29%;对于不同重金属,高移动性和弱吸附性的重金属较弱移动性和强吸附性的重金属去除效果好,即各形态的Cd、Cu和Zn的去除率明显高于相应形态Pb的去除率;能耗分析表明,实验时间超过96 h后,在电能有较大消耗的同时,重金属去除率却提高不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2585 / 258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交换电极法强化电动修复铬污染土壤 [J].
路平 ;
冯启言 ;
李向东 ;
袁涛 ;
孙悦 .
环境工程学报, 2009, 3 (02) :354-358
[2]   电动技术修复镍污染土壤的研究 [J].
侯彬 ;
朱琨 ;
卢静 ;
赵艳锋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7 (06) :2195-2199
[3]   利用电动技术强化有机污染土壤原位修复研究 [J].
马建伟 ;
王慧 ;
罗启仕 ;
范向宇 .
环境工程学报, 2007, (07) :119-124
[4]   电动修复Cd污染土壤的DBLM模型 [J].
郑燊燊 ;
申哲民 ;
陈学军 ;
王文华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02) :443-448
[5]   电动力土壤修复技术对铅污染红壤的适应性分析 [J].
袁华山 ;
刘云国 ;
李欣 ;
黄仕元 .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82-85
[6]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正交试验研究 [J].
孟凡生 ;
陈锋 ;
王业耀 .
环境卫生工程, 2007, (01) :48-50
[7]   电压对电动修复Cr(Ⅵ)污染高岭土的影响研究 [J].
陈锋 ;
孟凡生 ;
王业耀 ;
汪群慧 .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08) :145-147
[8]   铬(Ⅵ)污染高岭土电动修复实验研究 [J].
王业耀 ;
孟凡生 .
生态环境, 2005, (06) :855-859
[9]   动电条件下分布在不同土壤中各形态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J].
林君锋 ;
杨江帆 ;
杨广 ;
叶乃兴 .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1) :108-113
[10]   污染土壤动电修复技术研究动态 [J].
林君锋 ;
杨江帆 ;
杨广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1) :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