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系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被引:56
作者
汤述翥
张宏根
梁国华
严长杰
刘巧泉
顾铭洪
机构
[1] 扬州大学农学院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三系杂交粳稻; 发展缓慢; 育种策略;
D O I
10.16267/j.cnki.1005-3956.2008.01.001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前中国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仅占粳稻总种植面积的3%。由于籼、粳亚种在感光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BT型粳稻不育系与野败型籼稻不育系在不育性的稳定性和开花习性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常规粳稻育种发展迅速等原因,与杂交籼稻相比,杂交粳稻发展缓慢。为了促进杂交粳稻的发展,需要加大对杂交粳稻育种的经费资助和人力投入,加强对恢复系品质与产量的改良,加强多种不育细胞质源的利用研究,加强对不育系开花习性的改良,加强杂交粳稻亲本种子的保纯繁殖及加强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中国杂交粳稻的米质及优质达标率研究 [J].
闵捷 ;
朱智伟 ;
许立 ;
牟仁祥 .
杂交水稻, 2007, (01) :67-70
[2]   滇型杂交粳稻可育株混杂对产量的影响 [J].
黄大军 ;
欧林英 ;
高梅 ;
李伟华 ;
房毅 ;
顾晓明 .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06) :987-990
[3]   江苏省江淮稻区杂交粳稻组合优势比较分析 [J].
吉健安 ;
方兆伟 ;
徐大勇 .
江苏农业科学, 2006, (02) :21-24
[4]   中国杂交粳稻研究现状与对策 [J].
邓华凤 ;
何强 ;
舒服 ;
张武汉 ;
杨飞 ;
荆彦辉 ;
东丽 ;
谢辉 .
杂交水稻, 2006, (01) :1-6
[5]   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特性比较 [J].
汤述翥 ;
孙叶 ;
张宏根 ;
顾燕娟 ;
陆驹飞 ;
田舜 ;
余波 ;
顾铭洪 .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06) :521-526
[6]   江苏省杂交中粳与常规中粳产量要素比较 [J].
黄胜东 ;
谷福林 ;
苏自强 ;
吉建安 ;
张美娟 .
江苏农业科学, 2005, (05) :17-18+26
[7]   安徽省杂交粳稻研究回顾与展望 [J].
李成荃 ;
王守海 ;
王德正 ;
罗彦长 ;
张培江 ;
吴爽 ;
杜士云 ;
许传万 .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01) :1-4+26
[8]   野败型粳三系配套及遗传机理的研究 [J].
张爱国 ;
徐乐斌 ;
金宜祥 ;
宁会琴 .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01) :17-18+21
[9]   从苏州市杂粳组合的应用看推广前景 [J].
谢建康 ;
荆敏红 ;
赵锋杰 ;
毛雪元 .
上海农业科技, 2001, (05) :10-11
[10]   杂交粳稻中不育株形成原因及减少不育株的对策 [J].
全立勇 ;
胡惠根 ;
李福兴 ;
蔡炳祥 .
杂交水稻, 2001, (04)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