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河气田天然气运聚效率及源区探讨

被引:7
作者
李吉君 [1 ]
卢双舫 [1 ]
薛海涛 [1 ]
胡国艺 [2 ]
徐庆霞 [3 ]
机构
[1]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3]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和田河气田; 原油裂解气; 碳同位素分馏; 化学动力学模型; 天然气运聚效率; 天然气源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和田河气田天然气主要源自寒武系烃源岩早期所生液态烃的二次裂解。针对其天然气成因类型,设计开展了源岩热解生烃和原油裂解成气模拟实验,在此基础上建立并标定了有机质生烃及原油裂解成甲烷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进而在和田河气田的潜在源区进行了地质应用。结果表明,和田河气田两个潜在源区均有短期内大量生气的特征,这有利于减小成藏过程中天然气的散失量。但是,巴楚凸起生气期较早,且所生油气先后经历了两次构造运动破坏;而麦盖提斜坡先北倾后南倾的构造格局演化既使西南坳陷烃源岩早期处于构造上倾部位,生气较晚,又使其所生烃类早期在构造相对稳定的西南古斜坡的构造高部位成藏,而不是在其下倾方向的玛扎塔格断垒构造带聚集,避免了和田河地区的两次构造运动破坏。因此,和田河气田天然气应主要源于西南坳陷。
引用
收藏
页码:347 / 35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J].
杨家静 ;
王一刚 ;
王兰生 ;
文应初 ;
刘划一 ;
周国源 .
沉积学报, 2002, (02) :349-352
[2]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J].
杨家静 ;
王一刚 ;
王兰生 ;
文应初 ;
刘划一 ;
周国源 .
沉积学报, 2002, (02) :349-352
[3]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多期次多来源油气聚集特征 [J].
张国成 ;
王廷栋 ;
徐志明 ;
王招明 ;
赵孟军 .
地学前缘, 2000, (S2) :239-248
[4]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多期次多来源油气聚集特征 [J].
张国成 ;
王廷栋 ;
徐志明 ;
王招明 ;
赵孟军 .
地学前缘, 2000, (S2) :239-248
[5]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的特殊来源及非烃组分的成因 [J].
赵孟军 .
地质论评, 2002, (05) :480-486
[6]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的特殊来源及非烃组分的成因 [J].
赵孟军 .
地质论评, 2002, (05) :480-486
[7]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 [J].
王招明 ;
王清华 ;
王媛 .
海相油气地质, 2000, (Z1) :124-132
[8]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 [J].
王招明 ;
王清华 ;
王媛 .
海相油气地质, 2000, (Z1) :124-132
[9]   和田河气田天然气东西部差异及原因 [J].
秦胜飞 ;
贾承造 ;
李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5) :16-18
[10]   和田河气田天然气东西部差异及原因 [J].
秦胜飞 ;
贾承造 ;
李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5)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