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复式油气藏成藏模式探讨

被引:9
作者
冯常茂 [1 ]
毛小平 [2 ]
李相明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3]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塔河油田; 成藏模式; 奥陶系; 古岩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塔河油田复式油气藏的形成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控制明显,其成藏主要分为4个时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为第一个成藏期,此期由于缺少有效封盖层而未能形成有效的油气聚集;海西晚期为第二个成藏期,奥陶系古岩溶带成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燕山晚期-喜山中期,油气也出现较大规模的聚集,此期主要是输导系统将下伏地层的油气往上运移,在石炭、三叠系中形成有效油气藏;而喜山晚期南高北低北倾单斜构造格局的形成,使油气藏出现往南部的重大调整。通过成藏条件及过程的研究,指出奥陶系有利勘探区块应放在古凸起的岩溶带上,而三叠系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主要为南部岩性油气藏。
引用
收藏
页码:178 / 181+509 +509-5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塔河油田三叠系油气藏特征及成藏规律[J]. 丁勇,邱芳强,高玄彧.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03)
[2]  
塔河油田三叠系油气藏特征及成藏规律[J]. 丁勇,邱芳强,高玄彧.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 (03)
[3]  
塔河油区油气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J]. 顾忆,黄继文,马红强.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01)
[4]  
塔河油区油气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J]. 顾忆,黄继文,马红强.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 (01)
[5]   塔河油田志留系成藏条件分析 [J].
丁勇 ;
王允诚 ;
徐明军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3) :232-237
[6]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大型隐蔽油藏成藏机理探讨 [J].
闫相宾 ;
张涛 .
地质论评, 2004, (04) :370-376
[7]   塔河油田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模式 [J].
陈强路 ;
黄继文 .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02) :143-146
[8]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 [J].
顾忆 ;
黄继文 ;
邵志兵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06) :746-750
[9]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J].
周永昌 ;
王新维 ;
杨国龙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2) :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