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三道坎组混合沉积的生物扰动构造与古地理

被引:16
作者
费安玮
刘成林
甘军
张忠涛
机构
[1] 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混合沉积; 生物扰动构造; 古地理; 下奥陶统; 三道坎组; 鄂尔多斯盆地; 桌子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1 [古地理学];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桌子山地区下奥陶统三道坎组发现遗迹化石,其中绝大部分为无法鉴定遗迹属种的生物扰动构造。该组属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互层的混合沉积,按岩性及韵律性将其分为5段,分析概括了生物扰动构造的分布、特征及形成的沉积环境。本组沉积期出现的古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前滨沙滩及沙坝、云坪及含沙云坪、局限台地潮下低能、台地粒屑滩(介壳滩)和开阔台地潮下带。采用沉积学与实体化石及生物扰动构造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各古地理单元的特征与各段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认为:本组沉积早期先后以含沙云坪环境、局限台地潮下低能环境为主,中、晚期则开阔台地潮下带环境频繁出现并时而占优势,反映了海平面上升的总体趋势;同时在海进的背景下,前滨沙滩、沙坝与云坪、含沙云坪或开阔台地潮下带等环境的交互出现,则反映了阿雷尼格中期本区是接近古陆的,随着相邻古陆的周期性抬升或海平面的周期性上升,出现了海陆争夺、频繁的海水进退的古地理变化,从而混合沉积发育。直形壳鹦鹉螺类化石产出状态的研究等表明三道坎组古流向是自北而南的。据岩性和古生物化石分析,本组沉积期气候干热,桌子山地区应归属早奥陶世华北亚热带干旱气候区。
引用
收藏
页码:347 / 35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混合沉积和混积岩的讨论 [J].
沙庆安 .
古地理学报, 2001, (03) :63-66
[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 [J].
魏魁生 ;
徐怀大 ;
叶淑芬 .
地球科学, 1996, (01) :4-13+116
[3]   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体系研究进展 [J].
江茂生,沙庆安 .
地球科学进展, 1995, (06) :551-554
[4]   内蒙伊克昭盟棹子山区域下奥陶纪的头足类化石 [J].
张日东 .
古生物学报, 1959, (04) :11-23+36+89-99
[5]   西北寒武奥陶纪地层问题 [J].
庐衍豪 .
地质学报, 1954, (03) :311-318
[6]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M].魏魁生等编著;.地质出版社.2000,
[7]  
鄂尔多斯奥陶纪地层岩石岩相古地理.[M].冯增昭等著;.地质出版社.1998,
[8]  
桌子山奥陶系沉积层序特征.[M].张文华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9]  
古气候学概论.[M].赵锡文主编;.地质出版社.1992,
[10]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的牙形石.[M].安太庠;郑昭昌著;.科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