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感受与人格生成——舍勒人格伦理学中的“志向改变”问题

被引:2
作者
张任之
机构
[1] 中山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自身感受; 人格生成; 志向改变; 舍勒; 现象学;
D O I
10.13624/j.cnki.jgupss.2014.06.004
中图分类号
B82-063 [人格主义];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舍勒现象学的人格伦理学中,人格存在的本真样式在于"人格生成",人格生成首先意味着一种真正的"志向改变",它在根本上存在着一个"时机的要求"。舍勒意义上的"自身感受"恰恰构成了人格生成的一个时机。从现象学的本质结构来看,自身感受是一种人格(而非"自我")的精神感受或自身价值感受。舍勒将精神羞感、敬畏、懊悔、恭顺等等都归为这种人格的自身感受,并将之视为人格"自身神圣化"或真正的人格志向改变的技艺和时机、或者一种人格生成的"可能性"。因此,"自身感受"的现象学描述构成了舍勒人格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面向。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舍勒的羞感现象学
    张任之
    [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3) : 120 - 126+139
  • [2]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M].(德) 舍勒; 著.商务印书馆.2011,
  • [3] 康德著作全集.[M].[(德)康德(ImmanuelKant)著];李秋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4] Varieties of Inner Sense. Two Pre-Kantian Theories.[J].Udo Thiel.Archiv fü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2009, 1
  • [5] DIE ENTWICKLUNG DES BEGRIFFS SELBSTGEFüHL IN PHILOSOPHIE UND PSYCHOLOGIE.[J].Hermann Drüe.Archiv für Begriffsgeschichte.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