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梯度分析

被引:12
作者
叶磊
欧向军
卿圆圆
机构
[1]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经济隶属度; 城市中心性; 空间梯度; 分形理论; 长江三角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从地区生产总值、非农业人口数、专利授权量、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方面,运用中心城市职能指数、经济联系总量、潜力强度与隶属度等模型,对长三角25个地级以上市区进行了空间重构,初步建立起由五大城市圈构成的城市群网络体系,并结合分形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沪、苏、锡、禾等7座城市构成了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圈,宁、镇、扬、泰组成的南京城市圈与杭、绍、衢、金组成的杭州城市圈为长三角的半核心城市圈,而徐、宿、连、淮、盐组成的徐州城市圈与甬、温、台、舟组成的宁波城市圈则为长三角的边缘城市圈。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比较研究 [J].
曾鹏 ;
黄图毅 ;
阙菲菲 .
经济地理, 2011, 31 (04) :603-608
[2]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J].
董青 ;
刘海珍 ;
刘加珍 ;
李玉江 .
经济地理, 2010, 30 (06) :926-932
[3]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徐州都市圈空间重组分形研究 [J].
欧向军 ;
顾晓波 ;
李陈 ;
徐珣 ;
刘国平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6 (02) :27-31
[4]   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比较 [J].
王伟 .
城市规划学刊, 2009, (01) :46-53
[6]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 [J].
乔旭宁 ;
杨德刚 ;
毛汉英 ;
张小雷 ;
吴得文 ;
张豫芳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6) :86-95
[7]   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 [J].
刘承良 ;
熊剑平 ;
张红 .
城市发展研究 , 2007, (01) :44-51
[8]  
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J]. 张雪花,郭怀成,张宏伟.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6(03)
[9]   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J].
薛凤旋 ;
蔡建明 .
地理研究, 2003, (05) :531-540
[10]   雏形期都市圈规划思路探讨——徐州都市圈规划介绍 [J].
陈小卉 .
现代城市研究, 2003, (04) :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