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极度矮化的显性矮源矮变1号(携带显性矮秆基因Rht10)与渝麦4号等小麦常规良种杂交,选育出了株高较矮变1号显著增高的衍生矮源西农02、西农04、西农05。发现由于核遗传背景的改变,衍生矮源西农02在杂交1代种中对父本株高的致矮能力较矮变1号大为减弱,而与携带Rht3的显性矮源“大姆指矮”衍生而来的“矮苏3”致矮能力相当。采用赤霉酸(GA3)化学标记、矮秆基因的不等位性测交,以及矮秆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确认了西农02确系携带有Rht10的矮变1号衍生矮源。指出就致矮能力而论,无论Rht3或Rht10都适宜用于杂交小麦育种。测定了包括西农02、矮变1号、矮苏3在内的有关矮源萌发种子α-淀粉酶活性,发现矮变1号衍生矮源的α-淀粉酶活性较矮苏3有高有低,指出只有采用近等基因系法才能对Rht3及Rht10在杂交小麦育种中基因的多效性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进而对显性矮源在自然界的发现、研究与利用进行了相应的讨论。指出,极度矮化的大姆指矮、矮变1号仅系Rht3,Rht10在自然界存在的特殊形式,核遗传背景可以大量地调整Rht3,Rht10的株高表型,因此Rht3,Rht10不但可以在杂交小麦而且可能在小麦常规育种中得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