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核杂岩

被引:13
作者
李三忠 [1 ]
吕海青 [1 ]
侯方辉 [1 ]
郭晓玉 [1 ]
金宠 [1 ]
刘保华 [2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海洋核杂岩; 岩浆作用; 大洋中脊;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6.01.008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解释洋壳中大量铲形正断层及垂直洋中脊的大量线理(如大西洋中脊的巨型窗棱构造)等现象,通过与大陆上变质核杂岩对比,近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海底构造类型———海洋核杂岩。在洋底深地震剖面上核杂岩结构形态可以分为3部分,其中第1部分为层1和层2,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第2部分为脆-韧性过渡层,拆离带发育其中,由白色结壳式碳酸盐岩和强烈蛇纹石化的橄榄岩或玄武岩、超镁铁质糜棱岩、糜棱状辉长岩等组成。拆离面之上为未变质的薄层海洋沉积层,其下为热洋幔的退变质岩石组成;第3部分为核部,以塑性变形为特征,常被超基性岩体(尤其是辉长岩侵入体)底辟侵入。与大陆变质核杂岩相比,海洋核杂岩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海洋核杂岩的拆离断层同样有数十千米的位移量,因而,可能导致出现海底磁条带的局部错位现象,使得洋壳磁条带的平面结构复杂化。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变质核杂岩的定义、类型及构造背景 [J].
G.A.Davis ;
郑亚东 .
地质通报, 2002, (Z1) :185-192
[2]  
Geology of the Atlantis Massif (Mid-Atlantic Ridge, 30° N):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an ultramafic oceanic core complex[J] . Donna K. Blackman,Jeffrey A. Karson,Deborah S. Kelley,Johnson R. Cann,Gretchen L. Früh-Green,Jeffrey S. Gee,Stephen D. Hurst,Barbara E. John,Jennifer Morgan,Scott L. Nooner,D. Kent Ross,Timothy J. Schroeder,Elizabeth A. Williams.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 200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