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学习科学视阈下的最优整合

被引:22
作者
段茂君 [1 ]
郑鸿颖 [2 ]
机构
[1]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学习科学; 最优整合; 复杂科学; 发生机制;
D O I
10.13811/j.cnki.eer.2021.06.005
中图分类号
G442 [学习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 ; 040202 ;
摘要
为超越认知心理学的局限,深度学习研究从狭义走向广义成为必然。复杂科学为广义深度学习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学习科学为学习系统简化提供了合理依据,以此可重新审视深度学习的缘起、内涵、机制及过程。研究结合人工智能历史演变,指出深度学习缘起于认知心理学的重塑、课程与教学论的变革以及教育技术学的突破;基于对既有内涵的梳理,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科学视阈下对信息深度加工过程、教师深度引导过程、技术深度支持过程三者的最优整合;依托影响因素分析,点明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以知识内容为客观载体、以真实情境为客观条件、以心理机能为主观意识;从纵向优化和横向整合两个方面建立了深度学习的一般过程模型,其间三个"深度过程"和"三维机制"不断趋于最优整合,共同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39+59 +5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人工智能助力教研变革的价值与逻辑 [J].
杨欣 .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 (11) :27-32+86
[2]   国外深度学习研究评析 [J].
李松林 ;
杨爽 .
比较教育研究, 2020, 42 (09) :83-89
[3]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论研究:聚焦深度学习 [J].
安富海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57 (05) :119-126
[4]   复杂科学视野下的创客教育理论辨析与模式探索 [J].
扎丽玛 ;
李龙 .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 (07) :28-34
[5]   论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及其学习资源特征 [J].
余亮 ;
魏华燕 ;
弓潇然 .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 (04) :28-34
[6]   国外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研究综述 [J].
郭炯 ;
荣乾 ;
郝建江 .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 (02) :91-98+107
[7]   如何理解“深度学习” [J].
郭华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7 (01) :89-95
[8]   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解读 [J].
张开 ;
单旭峰 ;
巫阳朔 ;
左璜 .
中国考试, 2019, (12) :13-20
[9]   关于深度学习的误解与澄清 [J].
李小涛 ;
陈川 ;
吴新全 ;
王海文 .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 (10) :19-25
[10]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 [J].
余文森 .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39 (09) :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