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出中下扬子二叠纪礁碳酸盐岩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造礁作用、白云石化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及裂隙作用;经历了海水、混合水、大气淡水及埋藏成岩环境;按下列序列演化:造礁作用—海水胶结作用—蒸发海水白云石化—淡水渗流带淋溶及潜流带胶结作用—混合水白云石化—浅埋Ⅰ胶结、白云化及溶解作用(T1/P2)的多期交替—深埋藏胶结(含J3/J2古表生构造岩溶作用)—深埋藏溶解—深埋藏白云石化—浅埋藏Ⅱ及表生淋溶胶结作用。在此基础上恢复成岩地质体的孔隙演化史,并以构造演化为主线,“三史”配置为核心,对礁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进行评价,指出可能有二期配置关系,即印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三史”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