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额制度与区域文化的发展——基于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

被引:10
作者
张伟然
梁志平
机构
[1]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学额; 解额; 进士; 竞争度; 长三角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49 [清前期(1616~1840年)];
学科分类号
0602 ;
摘要
一般学者认为学额是量化研究清代区域知识分子的一个最重要的参数,也是衡量地域化儒学发展和普及程度的标志之一,进士则是反映各地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但是清代许多相邻的州县学额相同或相差不大,出产的进士数量却相差甚远。文章以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为讨论范围,在阐述学额、解额制度的基础上,详细考订了各府州县学定额的变化过程。然后选取清代前、中、后三个时期,分别统计各州县中举人、中进士人数,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定额和各地中进士人数显著相关,即定额制度对各地文化发展有很大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5 / 2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M].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  
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M].陈宝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明清史论集.[M].许大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士性地理书三种.[M].(明)王士性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  
中国绅士.[M].李荣昌译;张仲礼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6]  
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M].(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  
科场回忆录.[M].钟毓龙 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8]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商衍鎏 著.三联书店.1958,
[9]  
清代捐纳制度.[M].许大龄撰;.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50,
[10]  
...台湾师大历史学报.,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