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毒品与HIV/AIDS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35
作者
董秀平 [1 ]
李秀芳 [2 ]
机构
[1] 青岛大学医学院
[2]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性健康中心
关键词
新型毒品; 艾滋病; 高危性行为; 临床表现; 免疫;
D O I
10.13419/j.cnki.aids.2010.06.027
中图分类号
R512.9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新型毒品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性兴奋,降低自我控制力,滥用者常有多性伴等不安全性行为,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增加;新型毒品还通过降低人体机体免疫功能及疼痛的敏感性,增加HIV感染概率;新型毒品对HIV/艾滋病(AIDS)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测结果及治疗反应等也有影响。此外,新型毒品具有暂时缓解HIV/AIDS引起的相关抑郁、疲劳和恐惧等作用,促使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更多使用新型毒品。总之,新型毒品与HIV/AIDS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新型毒品使用者HIV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引用
收藏
页码:629 / 63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因与后果 [J].
夏国美 ;
杨秀石 ;
李骏 ;
缪佳 .
社会科学, 2009, (03) :73-81+189
[2]   摇头丸(MDMA)的危害及其对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J].
陈锐 ;
黄英华 .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07) :1526-1528
[3]   浙江省女性吸毒人员调查分析 [J].
王祎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4 (06) :149-156
[4]   新型毒品问题现状与社会成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J].
韩丹 .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08, (02) :57-62
[5]   我国“新型毒品”的滥用特征及其危害 [J].
王艳芬 ;
刘志民 .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07, (02) :63-66+114
[6]   45例男性同性恋艾滋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 [J].
宁镇 ;
徐亮 ;
康来仪 ;
朱小珍 ;
潘启超 ;
方蕙 ;
庄鸣华 ;
徐明珠 .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3, (09) :454-456
[7]   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滥用防治 [J].
刘志民 .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02, (03) :4-14
[8]  
Symptom Experience in HIV-Infected Adults: A Function of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J] . Kathryn A. Lee,Caryl Gay,Carmen J. Portillo,Traci Coggins,Harvey Davis,Clive R. Pullinger,Bradley E. Aouizerat.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 2009 (6)
[9]   Methamphetamine dependence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risk behavior [J].
Rawson, Richard A. ;
Gonzales, Rachel ;
Pearce, Valerie ;
Ang, Alfonso ;
Maninelli-Casey, Patricia ;
Brummer, Julie .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2008, 35 (03) :279-284
[10]  
MDMA (“Ecstasy”) suppresses the innate IFN-γ response in vivo : A critical role for the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IL-10[J] . Noreen T. Boyle,Thomas J. Connor.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 2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