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钯抗癌配合物初步筛选与作用机制的荧光法研究

被引:12
作者
李志良
李俊忠
毕琼斯
林辉祥
俞汝勤
机构
[1]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
[2]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 长沙 湖南大学化学医药研究所 长沙
[3] 长沙 湖南大学化学医药研究所 长沙
[4] 长沙
关键词
荧光筛选法; 钯(Ⅱ)配合物; 抗癌配合物; 初步筛选; 荧光探针; 作用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O657.3 [光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
学科分类号
070302 ; 081704 ;
摘要
提出一种抗癌配合物体外初步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的荧光新方法.对本室所合成的十余种平面型新钯配合物作为非顺铂抗癌药物进行了体外筛选及其与DNA结合作用的研究.发现荧光新筛选法结果与其它方法如四唑蓝染色法等基本一致.其中[Pd(Ⅱ)/bpy/lys]Cl·3H2O(d),[Pd(Ⅱ)/tcd/lys]Cl·3H2O(e),[Pd(Ⅱ)/stn/lys]Cl·3H2O(f)和[Pd(Ⅱ)/tcd/(NO3)2](h)[lys为赖氨酸,bpy为2,2’-联吡啶.tcd为1,2,2-三甲基-1,3-环戊二胺(樟脑胺)stn为1,2-二苯基乙二胺]对小鼠S-180(S)瘤株抑瘤率分别为32%,36%,37%,39%,配合物e和h毒副性作用很小.进一步对它们作S-180(A)延命率实验,发现其延命率分别为88.7%及17.3%,说明它们具有相当强的延命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荧光筛选新方法具有一定可靠性且操作简便、耗费低廉、周期较短.这些特点说明荧光法适于抗癌配合物初筛.
引用
收藏
页码:766 / 77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新型抗癌配合物的研究Ⅳ[Pd(二齿胺)(NO_3)_2]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抗癌活性的研究 [J].
毕琼斯,李俊忠,李万山,林辉祥 .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5) :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