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沿岸地市CO2排放的时空分异

被引:9
作者
张金萍 [1 ,2 ]
秦耀辰 [1 ]
张丽君 [1 ]
路超君 [1 ,3 ]
机构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
[2]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室
关键词
地市级CO2排放; 排放结构; Theil系数; 区域差异; 黄河下游沿岸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02 [污染分析与测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地市级尺度的碳排放结构演变与区域差异分析对通过技术学习与知识流动短期内抑制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市级行政区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对黄河下游沿岸区、两大子区及21地市化石能源与水泥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CO2进行科学核算,发现CO2排放量变化于2000年的364.12~4426.95万t至2009年的1238.98~10411.91万t,呈现出典型的"S型"增长特征,但不同尺度区域排放结构的时空差异显著。2006年以来,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区域水泥排碳比例有显著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策略促使少数地市水泥排碳比例有所下降。CO2排放强度与人均排放量的变动符合碳排放EKC曲线关系,但时空分异特征并不一致。排放强度的全区总体差异较为合理,而人均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偏大,从而为涓滴效应的加速作用创造了空间。地区内差异分别为两指标全区总体差异变动的主导因素,整体上,中原区内地市间差异对两指标全区差异变动的贡献更大。
引用
收藏
页码:2229 / 223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城市CO排放结构与低碳水平测度——以京津沪渝为例 [J].
张金萍 ;
秦耀辰 ;
张艳 ;
张丽君 .
地理科学, 2010, 30 (06) :874-879
[2]   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钟太洋 .
地理学报, 2010, 65 (09) :1048-1057
[3]   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 [J].
郭义强 ;
郑景云 ;
葛全胜 .
地理研究, 2010, 29 (06) :1027-1036
[4]   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 [J].
王锋 ;
吴丽华 ;
杨超 .
经济研究, 2010, 45 (02) :123-136
[5]   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 [J].
刘春兰 ;
陈操操 ;
陈群 ;
朱世龙 ;
王海华 ;
李铮 .
资源科学, 2010, 32 (02) :235-241
[6]   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 [J].
查冬兰 ;
周德群 .
系统工程, 2007, (11) :65-71
[7]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 [J].
徐建华 ;
鲁凤 ;
苏方林 ;
卢艳 .
地理研究, 2005, (01) :57-68
[8]  
气候保护的经济学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王铮, 2010
[9]  
Researches on the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and Policies in China[J] . Tang He-long,Wu Zong-jie.Energy Procedia . 2011
[10]  
Factor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Changes in China[J] . Shi Linyun,Zhang Hongwu.Energy Procedia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