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长周期事件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被引:16
作者
唐林波
李世愚
苏昉
孙为
刘建新
和雪松
机构
[1] 石油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石油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断层蠕动; 地震前兆; 断裂预扩展; 超低频电磁异常; 次声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7 [地震观测预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自 2 0世纪 60年代以来 ,已经积累了许多地震前长周期事件的观测资料。这些长周期事件可以被很多不同的观测系统记录到 ,如跨断层形变、超低频电磁异常、次声波异常、井下低频导波、井水水位等。理论上对地震前长周期事件已给出了许多论证 ,例如 ,震前的断层蠕动、静地震与慢地震、断层的断裂预扩展和地震成核等。解决震前长周期事件的地面可测性 ,对突破“震前平静”带来的短临预测的困惑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网络化的系统观测和对物理机制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地震学中的“暗物质”——“静地震”与地震预测研究的未来 [J].
吴忠良 .
国际地震动态, 2001, (09) :1-5
[2]   强地震临震预报的——前兆次声测量研究 [J].
苏昉 ;
苏骁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6) :106-112+1
[3]  
零相位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是耶,非耶?[J]. F.Scherbaum,吴忠良.世界地震译丛. 1998(03)
[4]   1997年新疆伽师几次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报过程 [J].
李志雄 ;
高荣胜 .
地震, 1997, (03) :327-330
[5]   1993年7月12日日本北海道地震次声波 [J].
谢金来,谢照华 .
声学学报, 1996, (01) :55-61
[6]   近几年日本强地震的临震前兆信息 [J].
李均之,夏雅琴,陈维升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995, (04) :1-12
[7]   长周期形变波及其所反应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 [J].
冯德益 ;
潘琴龙 ;
郑斯华 ;
薛峰 ;
闵祥仪 .
地震学报, 1984, (01) :41-57
[8]   地震孕育过程的流变模式 [J].
尹祥础 ;
郑天愉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2, (10) :922-930
[9]   用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1976年唐山地震的位错模式 [J].
陈运泰 ;
林邦慧 ;
王新华 ;
黄立人 ;
刘妙龙 .
地球物理学报, 1979, (03) :201-217
[10]  
地震静电预测学[M]. 石油大学出版社 , 郝建国,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