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荒台地植被恢复工程控制面源污染生态机理

被引:17
作者
王震洪 [1 ]
吴学灿 [2 ]
李英南 [2 ]
机构
[1]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环境系
[2]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滇池流域; 荒台地; 人工植被; 面源污染物控制机理;
D O I
10.13227/j.hjkx.2006.01.007
中图分类号
X171.4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标准径流小区技术研究了滇池流域荒台地植被恢复工程对水土及氮磷面源污染物控制效应,用枝叶吸附水量和土壤入渗特征指标评价了恢复的植被树冠截留和径流控制能力,分析了植物枝叶形态特征差异与树冠截留,人工植被恢复与径流调控的关系.结果表明,圣诞树、旱冬瓜和香根草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及氮磷流失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树冠截留能力强、土壤水库容量大的人工植被系统将导致地表径流、土壤侵蚀、氮磷流失显著减少.叶子小、无角质化、表面粗糙、有表皮毛、含水量低、生物量高,枝表面呈中等粗糙、不分泌脂类物质的植物,具有较高的鲜重吸附水率,能增加人工植被树冠截留.整地过程、植物根系生长和林隙灌草丛的自然恢复改善了荒台地土壤入渗性能,减少了地表径流,最终减轻了面源污染负荷.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THE ENVIRONMENTALLY-SOU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HOSPHORUS [J].
SHARPLEY, AN ;
WITHERS, PJA .
FERTILIZER RESEARCH, 1994, 39 (02) :13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