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生物活性炭与超滤膜联用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8
作者
许航 [1 ]
陈卫 [1 ,2 ]
李为兵 [1 ]
冯正宇 [1 ]
机构
[1]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河海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
关键词
饮用水; 臭氧; 生物活性炭; 超滤膜; 跨膜压差;
D O I
10.13245/j.hust.2009.02.013
中图分类号
TU991.24 [过滤];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为解决南方河网地区高温、高藻期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工艺出厂水中细菌超标和活性炭颗粒随水流泄漏等生物安全性问题,进行了超滤膜(UF)工艺作为臭氧-活性炭出水的安全保障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滤膜工艺出水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2.31 mg/L和3.53 mg/L,UV254吸光度平均值为0.043 cm-1,浊度平均值为0.06 NTU,颗粒数中粒径大于2μm的平均含量为11/mL,藻类平均数量为1.83×104/L,臭氧-活性炭出水中滋生的细菌完全被超滤膜工艺去除;由于超滤膜进水经常规工艺和臭氧-活性炭工艺的处理,增加了超滤膜周期的过滤时间,减少了水力冲洗水量,因此超滤膜的产水率提高到98.02%.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2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微生物安全性研究 [J].
乔铁军 ;
孙国芬 .
中国给水排水, 2008, (05) :31-34+39
[2]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黄浦江微污染原水的中试研究 [J].
李璇 ;
吕锡武 ;
朱光灿 .
水处理技术, 2007, (11) :53-56
[3]   臭氧-生物活性炭对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J].
舒诗湖 ;
严敏 ;
苏定江 ;
蔡云龙 ;
高乃云 .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5) :638-641
[4]   有机物的特性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 [J].
董秉直 ;
冯晶 ;
陈艳 ;
高乃云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356-360
[5]   饮用水活性炭除微污染技术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J].
林涛 ;
陈卫 ;
王磊磊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6, (12) :2194-2198
[6]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 2002
[7]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drinking water by membrane processes[J] . Jilali Bentama,Philippe Schmitz,Philippe Destrac,Jean Michel Espenan.Desalination . 2004
[8]  
Tracking filter performance with particle counting. Hargesheimer E E, McTigue N E, Mielke J E, et al.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Journal . 1998
[9]  
These results are contrary to those obtained for inactivation experiments with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particles. Stewart M H,Wolfe R L,E. G Mean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