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分析

被引:6
作者
何其义 [1 ]
邵庆勤 [2 ]
何克勤 [2 ]
机构
[1] 安徽凤阳刘府镇农机站
[2]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关键词
小麦; 干物质; 积累运转; 产量;
D O I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08.15.049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六种小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及产量构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小麦的叶片、茎鞘、穗部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是存在差异的,而花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与运转是小麦产量高低的决定因素,从而导致这六个小麦品种的最终产量存在差异。这六个小麦品种的最终产量表现为皖麦48>偃展4110>郑麦9023>周麦18>中原98-68>新麦13。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06+101 +10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氮素营养水平对小麦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J].
王月福 ;
于振文 ;
李尚霞 ;
余松烈 ;
不详 .
麦类作物学报 , 2002, (02) :55-59
[2]   小麦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J].
余泽高 ;
王华 .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1, (01) :5-7
[3]   高产小麦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研究 [J].
陈跃武 .
江苏农业科学, 1999, (04) :31-33
[4]   小麦抽穗前后干物质生产特点及其对穗重的影响 [J].
王高武 ;
唐建华 ;
吴维中 .
江苏农业学报, 1988, (02) :23-29
[5]   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吸收分配的研究 [J].
张国平 .
浙江农业科学, 1984, (05) :222-225
[6]   小麦“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 [J].
凌启鸿 ;
张洪程 ;
程庚令 ;
朱佶 ;
陆文瑞 .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83, (01) :1-10
[7]  
马元喜主编.小麦超高产应变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  
彭永欣等著.小麦栽培与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