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褐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10
作者
吕锐玲 [1 ,2 ]
谢甲涛 [1 ]
付艳萍 [1 ]
姜道宏 [1 ]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2] 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草莓褐斑病; 病原; 鉴定;
D O I
10.13300/j.cnki.hnlkxb.2010.04.018
中图分类号
S436.68 [多年生草本果类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采用柯赫氏法和ITS DNA序列分析对草莓褐斑病的病原进行确认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褐斑病病原在病叶及PDA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透明、单细胞,大小为(5.7~7.3)mm×(2.0~3.0)mm;根据病菌形态,确定该病原菌为昏暗拟茎点霉Phomopsis obscurans(Ellis & Everh.)B.Sutton。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均有促进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27 / 43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草莓褐斑病的研究 [J].
黄丽华 ;
刘铎 ;
莫继荣 .
湖南农业科学, 1988, (06) :36-39
[2]  
植物病原真菌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陆家云主编, 2001
[3]  
中国真菌志[M]. 科学出版社 , 胡炎兴 主编, 1999
[4]  
植病研究方法[M]. 农业出版社 , 方中达 编, 1979
[5]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魏景超 著,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