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菌的侵染及发病规律研究

被引:26
作者
张超冲
贤振华
韦继光
陈超美
周筱兰
机构
关键词
玉米; 广西; 串珠镰刀菌; 玉米青枯病; 青枯病菌; 蜡熟期; 禾谷镰刀菌; 玉米品种; 乳熟期; 乳熟; 玉米苗期; 侵染来源; 发病规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玉米青枯病病株进行组织分离,所得的分离物中以镰刀菌占绝大多数。用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菌株BF-2、MF-3,和同色镰刀菌(Fusarium concolor)茵株BF-1、NF-3进行田间接种,发病率达37.9~64.5%。病株再分离也得到与原接种菌相同的病原物。初步认为能引致玉米表现枯萎症状的镰刀菌不止一种,但在广西则以串珠镰刀菌为其主要病原。试验证明,病株种子、病残体及病田土壤都可成为玉米青枯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带病种子还是远距离传播的途径。致病菌只有在玉米生长衰弱时才能致病。一般多从乳熟期后开始表现症状,从蜡熟期到玉米收获前,发病率一直上升到最高峰。生长健壮的玉米发病轻或不发病。不同玉米品种对青枯病的抗病性差异显著,而且有一定的稳定性。品种的抗病性受栽培水平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凡是肥水足,玉米生长良好,抗病性强,发病就轻。春玉米早播的发病重,迟播的发病轻。晚玉米比早玉米发病重。玉米播种密度越大,发病越重。选育和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2+99 +9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