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断层围陷波的分析和研究

被引:22
作者
楼海 [1 ]
王椿镛 [1 ]
丁志峰 [1 ]
何正勤 [1 ]
杨建思 [1 ]
周民都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关键词
断层带; 围陷波; 人工爆破; 速度结构; 面波频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产生的断层带,布设了沿断层和横跨断层的两条人工地震测线.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定量分析和处理,求得了昆仑山断层带内部的细结构.分析工作包括从S波震相开始的振幅谱计算、速度频散计算、群速度测量,并用面波频散方法反演S波速度结构,用振幅谱比的方法估计断层带的Q值.野外试验结果表明,S波震相与围陷波组的时间差随炮点与台站之间距离增大而增加,在断层带外的测点上观测到与断层带相关的场地效应.最后得出昆仑山断层带宽度为250m、速度结构为断层内低速的分层结构和Q值为15(断层内)和30(围岩).虽然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比美国加州Landers地震的震级(Ms7.6)大,且地震产生的破裂带长度长得多,但是这两个地震断层带的宽度却相差不大.
引用
收藏
页码:788 / 79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伽师地震区地壳细结构及发震断层的初步研究 [J].
李松林 ;
张先康 ;
W.D.Mooney ;
赖晓玲 ;
A.J.Michael ;
段永红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1) :76-82+150
[2]   2001年11月14日青新交界MS8.1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初步调查 [J].
陈文彬 ;
徐锡伟 ;
张志坚 ;
陈永明 ;
何文贵 ;
刘洪春 ;
戴华光 ;
陆鸣 .
西北地震学报, 2001, (04) :2-6+106-107
[3]   天山北缘的地壳结构和1906年玛纳斯地震的地震构造 [J].
王椿镛 ;
楼海 ;
魏修成 ;
吴庆举 ;
不详 .
地震学报 , 2001, (05) :460-470
[4]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三维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及其地震成因的探讨 [J].
刘启元 ;
陈九辉 ;
李顺成 ;
郭飚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3) :356-365+433
[5]   大别造山带地壳S波速度结构 [J].
王椿镛 ;
丁志峰 ;
宋建立 ;
吴庆举 ;
郑继才 ;
张小兵 .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3) :337-346
[6]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 [J].
张先康,王椿镛,刘国栋,宋建立,罗力雷,吴涛,吴建春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3) :356-364
[7]   盲断裂、褶皱地震与新疆1906年玛纳斯地震 [J].
张培震,邓起东,徐锡伟,冯先岳,彭斯震,杨晓平,赵瑞斌,李军 .
地震地质, 1994, (03) :193-204
[8]   华北平原中部地区深部构造背景及邢台地震(一) [J].
滕吉文 ;
冯炽芬 ;
李金森 ;
陈学波 ;
闻昆娣 ;
张家茹 ;
熊成君 .
地球物理学报, 1974, (04) :255-271
[9]  
Seismic measurements of the internal properties of fault zones[J] . Walter D. Mooney,Avihu Ginzburg.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PAGEOPH . 198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