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视角及学术意义——从对西方学界的几种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入手

被引:21
作者
唐正东 [1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哲学系
[2]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批判理论; 方法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3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学科分类号
010101 ;
摘要
以文化范式批判为切入口所建构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尽管因认识到只有经过文化范式中介过的客观现实才可能对现实的个人起作用,因而表现出了一定的深刻性,但由于其没有追问具体的文化范式的来源等问题,因而在学理逻辑上依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经验主义的学术思路由于只看到了经济事实的物质存在形式而没有看到其社会存在形式,因而始终无法跟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相比较。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自觉,不仅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术思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我们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前提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49+205 +205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当代马克思辞典.[M].(法) 比岱; (法) 库维拉基斯;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政治性写作.[M].(英) 卡弗;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后资本主义.[M].李惠斌; 李朝晖; 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研究.[M].李惠斌; 叶汝贤;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后现代的状况.[M].(美)戴维·哈维(DavidHarvey)著;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
[6]  
后资本主义社会.[M].(美)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著;张星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7]  
海德格尔选集.[M].(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8]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德)科尔施(Korsch;K.)著;王南灗;荣新海译;.重庆出版社.1989,
[9]  
后工业社会.[M].(美)贝尔(Bell;D.)著;彭强编译;.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