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生态系统能值与服务功能价值的关系

被引:67
作者
吴霜 [1 ]
延晓冬 [2 ]
张丽娟 [1 ]
机构
[1]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师范大学
[2]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 能值;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研究利用1901-2009年全球温度和降水数据以及全国1266块森林样地主要森林类型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应用能值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建立了中国森林能值与服务功能价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且研究了1990年和2009年中国森林服务功能价值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应用函数关系模拟1994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结果与Costanza评估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009年全国有林地栅格数目比1990年增长14.02%,其平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增加了54.46 USD/hm2。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河北平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分别降低了86.87%、85.45%、81.99%、46.48%和23.07%。河南、湖南、吉林、江西、黑龙江和浙江平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分别下降了71.35%、58.65%、52.70%、34.56%、23.36%和22.03%。广西、西藏、甘肃、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森林破坏也比较明显,这些省份的平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下降了2.89%22.36%。根据全国第四次和第七次森林清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持续增加。但研究结果显示很多省份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密度仍然降低,这说明森林生态系统仍然没有完全恢复。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普遍低于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值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森林生态环境并不理想,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334 / 34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 [1] 生态经济学新论.[M].严茂超著;.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 [2] 系统生态学.[M].(美)奥德姆(Odum;H.T.)著;蒋有绪等译;.科学出版社.1993,
  • [3] Specification of thermal growing season in temperate China from 1960 to 2009
    Shen, Miaogen
    Tang, Yanhong
    Chen, Jin
    Yang, Wei
    [J]. CLIMATIC CHANGE, 2012, 114 (3-4) : 783 - 798
  • [4] Global estimates of market and non-market values derived from nighttime satellite imagery, land cover,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ation
    Sutton, PC
    Costanza, R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 (03) : 509 - 527
  • [5]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cepts for valuing ecosystem services
    Farber, SC
    Costanza, R
    Wilson, M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 (03) : 375 - 392
  • [6]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王斌
    刘某承
    张彪
    [J]. 林业资源管理, 2009, (01) : 35 - 43
  • [7]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
    靳芳
    鲁绍伟
    余新晓
    饶良懿
    牛建植
    谢媛媛
    张振明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8) : 1531 - 1536
  • [8]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
    何浩
    潘耀忠
    朱文泉
    刘旭拢
    张晴
    朱秀芳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6) : 1122 - 1127
  • [9]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
    赵同谦
    欧阳志云
    郑华
    王效科
    苗鸿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4) : 480 - 491
  • [10] 能值研究的几个前沿命题
    沈善瑞
    陆宏芳
    赵新锋
    蓝盛芳
    [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4, (03) : 268 -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