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水土流失区种植类芦后林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

被引:7
作者
廖宝生
机构
[1] 福建省龙岩市林业局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治理; 生物多样性; 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433 [];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强度水土流失区采用以类芦为主栽草种的治理措施,仅一年时间就能长成高大的类芦植丛,改变水土流失区恶劣的生境,为芒萁及其他乡土草种、灌木的快速侵入、生长创造条件,形成多草种、多灌木、乔木的植被群落,并为鸟类、昆虫及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了一定生境条件,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地的生物多样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2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优良水土保持植物与坡地复合农林业.[M].夏汉平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0,
[2]  
福建森林昆虫.[M].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1,
[3]  
中国水土保持概论.[M].辛树帜;蒋德麒 主编.农业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