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地区的降雹及其与环境场要素的关系

被引:20
作者
刘全根
马骥德
不详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5] 不详
关键词
降雹; 雷暴日; 平凉地区; 降雹日; 环境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根据平凉地区1973—1979年的冰雹灾情报告,分析了平凉地区的降雹特征及其与前期(降雹日当天早晨)环境场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说明:(1)平凉地区的雹灾日,平均为18.3天,其中蚕豆大小(雹直径约1.5厘米)以上的降雹占总数的42%。降雹的地理分布呈波长约42公里的波动形,明显地表现出六盘山的背风坡作用。(2)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对雷暴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切变层(平均3×10-3/秒)所在的高度不同,无雹雷暴日的强切变层出现在对流层上层(海拔7—9公里),位于强回波(η=10-7/厘米)中心高度(4.6公里)以上,大冰雹降雹日的强切变层则在对流层中层(5—7公里),位于强回波中心高度(8.6—10.1公里)以下;中、小冰雹降雹日的强切变层大致与强回波中心高度相一致(7公里左右)。(3)降雹强度与负温区的厚度有很大关系,负温区越厚降雹强度越大。(4)降雹日当天早晨的水汽条件为低层较湿,中、高层较干燥,如果整层水汽含量都比较大,有雷暴发展,但不利于降雹。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预报冰雹的方法 [J].
张喜轩 .
气象, 1980, (04) :14-15
[2]   平凉地区雹云回波移动特征 [J].
龚乃虎 ;
瞿章 ;
蔡启铭 ;
原永泉 .
气象学报, 1980, (03) :281-288
[3]   冰雹云物理发展过程的一些研究 [J].
王昂生 ;
黄美元 ;
徐乃璋 ;
徐华英 .
气象学报, 1980, (01) :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