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共同体的式微与重塑?——以浙江象山“村民说事”为例

被引:48
作者
孙枭雄 [1 ]
仝志辉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村民说事; 村社共同体; 乡村治理; 浙江象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当前农村社会面临村社共同体式微的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村社治理主体缺位、村民主体性缺失,这致使村社组织松散、发展动力不足。乡村治理研究的社会基础讨论对此未能提出具体的分析和解决之道。浙江象山以"村民说事"为核心的乡村治理创新实践从村社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即治理主体、村社内交往单元与身份认同等方面所进行的制度努力,开辟了重塑村社共同体的路径。吸纳村社成员中经营能力强、社会威望高的村社精英进入村治主体,并利用驻村干部来消减村干部间隔阂、化解干群矛盾,重建村社组织力;通过"党员联户"制重新激活党员这一治理要素,充分发挥党员联系群众作用,重塑村社内交往单元;将贴合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说"加以制度化,既克服干群间信息不对称、增强彼此间信任,又增进村民互动关系、强化村社集体意识,最终使村社共同体得以重塑。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村落价值与乡村治理关系的探讨 [J].
朱启臻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 (03) :32-39+153
[2]   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逻辑转换——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再思考 [J].
景跃进 .
治理研究, 2018, 34 (01) :48-57
[3]   乡村治理领域中的“内卷化”问题省思 [J].
李祖佩 .
中国农村观察, 2017, (06) :116-129
[4]   科层制逻辑与政党适应性:农村基层党组织行动逻辑的组织机制分析 [J].
朱天义 .
青海社会科学, 2017, (05) :85-93
[5]   精英培育、秩序重构与乡村复兴 [J].
沈费伟 ;
刘祖云 .
人文杂志, 2017, (03) :120-128
[6]   权威缺失: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一个社会学解释——基于我国中部地区花村的调查 [J].
万江红 ;
孙枭雄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02) :15-22+130
[7]   精英分层、派系结盟与农村社区共同体文化建设——基于J省H社区的调研 [J].
孔德斌 .
行政论坛, 2016, 23 (06) :83-87
[8]   “新代理人”:项目进村中的村治主体研究 [J].
李祖佩 .
社会, 2016, 36 (03) :167-191
[9]   分利秩序与基层治理内卷化 资源输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逻辑 [J].
陈锋 .
社会, 2015, 35 (03) :95-120
[10]   两级自治: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兼论农村基层民主实现的合理规模 [J].
朱敏杰 ;
胡平江 .
社会主义研究, 2014, (05) :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