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幼树冠层结构与生物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7
作者
龚垒
机构
[1]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关键词
杉木; 针叶; 冠型; 干重; 栽植密度; 杉木属; 种植密度; 副主枝; 侧枝; 冠层结构; 现存量; 生物量; 幼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探讨了5年生杉木树冠的结构特点及其与植株生物量的关系。不问冠型如何,同一林分幼杉各器官干重的比重都比较稳定;树冠针叶干得密度为0.18—0.44千克/米3,针叶面积(仅计一面)密度为0.97—2.40米2/米3,比Kira等(1969)报道的阔叶树的叶面积密度大4—5倍;针叶主要着生在二级和一级侧枝上,集中分布在树冠中下部。闽北地区Ⅱ一Ⅲ地位级杉木造林后4年内干物质生产速率平均为345克/米2/年,对辐射能的利用率为0.17%。浓密型杉木的生长要显著快于稀疏型杉木。 根据幼杉冠层结构的特点,提出:(1)应加强幼林抚育,改善中下部林冠的光照条件,以发挥比重最大的中下部冠层针叶的光合潜力;(2)为使幼杉树冠发育良好,闽北地区Ⅱ—Ⅲ地位级杉木的栽植密度应在2×2米至2×3米之间;(3)为提高杉木幼林期林地的光能利用率,可在幼林内间作农作物;(4)抚育采伐时应尽量保留浓密型杉木而去除稀疏型杉木;(5)可以考虑把浓密型杉木单独造林;(6)可以指望把浓密型杉木作为优良的育种原始材料。
引用
收藏
页码:248 / 25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