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

被引:8
作者
刘志琴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关键词
社会文化; 生活日用; 礼俗互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化史];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060207 ;
摘要
社会文化本身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它融通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和精神气象,从上层和下层、观念与生活的互动中,揭示社会和文化的特质,对历史悠久、积累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更具有本土特色和发展的优势。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不同国家、种族和地区的人们,都需要吃饱穿暖,而理解却有不同。中国人对"生活日用"的理解,看重的是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对物的感知,自古就有百姓日用之教。从生活日用中提升概念,是中国人思维的特征。传统中国为礼俗社会,礼与俗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俗一旦形成为礼,上升为典章制度,就具备了规范化的功能和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礼俗整合的后果,使得礼中有俗,俗中有礼,礼和俗相互依存,双向地增强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礼俗互动是中国社会文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27+161 +16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复归生活 重建儒学——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纲领 [J].
黄玉顺 .
人文杂志, 2005, (06) :33-41
[2]   为什么是思想史——“中国哲学”问题再思 [J].
葛兆光 .
江汉论坛, 2003, (07) :24-26
[3]   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J].
汤一介 .
学术界, 2001, (04) :97-113
[4]   释甲骨文“彝”字 [J].
詹鄞鑫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02) :117-123
[5]  
历史本体论[M]. 三联书店 , 李泽厚著, 2002
[6]  
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佛雏校辑, 1993
[7]  
周易注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唐)陆德明音义, 1989
[8]  
焚书 续焚书[M]. 中华书局 , (明)李贽著,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