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的类乳化复合降粘作用机理

被引:22
作者
周风山
吴瑾光
机构
[1]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2]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稠油; 化学降粘; 油溶性降粘剂; 乳化剂; 类乳状液形成; 井筒降粘;
D O I
10.19346/j.cnki.1000-4092.2002.04.006
中图分类号
TE39 [油田应用化学];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讨论了油水乳状液的粘度与水外相体积分数之间关系的 3种理论公式 (Einstein ,Hatschek ,Richardson公式 )和真实乳状液的各种复杂类型 ,包括极少量水与油形成的核心 环状流。提出在稠油中加入少量的水、油溶性降粘剂、乳化剂 ,使稠油形成油相不易聚结的水外相类乳状液 ,以大大降低稠油粘度的方法并讨论了涉及的机理。将5 0℃、6 3.5s- 1 下粘度 >17.8Pa·s的胜利乐安稠油与加有 0 .1%特制乳化剂、0 .0 5 %油溶性共聚物降粘剂MSA的水在 5 0℃混合 ,油水体积比分别为 8.5∶1.5和 8.0∶2 .0 ,药剂加量以药剂与稠油的质量比表示 ,形成的类乳状液的粘度分别为 6 73.2和 2 4 1.5mPa·s (5 0℃ ,113.5s- 1 ) ,降粘率分别为 96 .6 %和 98.8%。在油水体积比 8.5∶1.5 ,MSA加量 0 .0 5 % ,乳化剂加量 0 .1% ,温度 5 0~ 80℃的条件下 ,用煤油代替水 ,在 <80℃时稠油降粘率均较小 ,且温度越低 ,降粘率差别越大。考察了MSA加量 (0 .0 1%~ 0 .1% )、乳化剂加量 (0 .0 5 %~ 0 .1% )、油水体积比 (8.5∶1.5~ 7.0∶3.0 )、乳化温度 (5 0~ 70℃ )的影响。本方法可用于稠油的井筒降粘开采。图 2表 4参 13。
引用
收藏
页码:311 / 31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石油磷酸盐体系中相微乳液研究 [J].
陈咏梅 ;
王涵慧 ;
俞稼镛 .
物理化学学报, 2000, (08) :724-728
[2]  
吐玉克深层稠油油田开发方式研究.[J].徐君;赵健;崔英怀;杨文战;.吐哈油气.1999, 01
[3]  
吐玉克深层稠油油田开发方式研究.[J].徐君;赵健;崔英怀;杨文战;.吐哈油气.1999, 01
[4]   原油/水乳状液流变形态与机理研究 [J].
于大森 ;
黄延章 ;
陈权 .
油田化学, 1992, (04) :348-351
[5]   O/W型稠油乳状液流变性研究 [J].
陈茂涛 ;
于书平 ;
王满学 ;
史天德 ;
田宗武 .
油田化学, 1991, (02) :55-60
[6]   高粘原油集输工艺初探附视频 [J].
韩发善 .
油田地面工程, 1989, (04) :16-20+3
[7]  
采油化学.[M].赵福麟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89,
[8]  
胶体化学基础.[M].周祖康等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9]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M].赵国玺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