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之研究

被引:11
作者
刘仰焰 [1 ]
沈玉良 [2 ]
机构
[1]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产品; 光伏企业; 加工贸易; 生产控制模式; 学习曲线;
D O I
10.13510/j.cnki.jit.2010.07.012
中图分类号
F426.6 []; F752.68 [特种贸易];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光伏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永久利用的清洁能源,有着巨大的开发应用潜力。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生产已经有20多年历史,但是真正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是在2003年以后,民营企业陆续在海外上市融资,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而在国内形成生产基地,并将最终产品通过自己的网络销售到发达国家。在全球光伏产业价值链中,我国光伏企业集中于电池片和光伏组件的制造环节。由于我国在上游的多晶硅环节缺乏生产能力,企业需要进口大量料件,同时,因光伏发电成本较高,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从而形成了加工贸易的生产方式。这种商业模式使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光伏产品制造商不仅拥有料件的采购权,而且拥有产品的销售权和自主品牌,因而当国内具有料件的供应能力和产品的消费能力时,加工贸易可以转换成一般贸易。学习曲线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对光伏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上游的多晶硅料件市场价格。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 [J].
朱启荣 ;
贺桂欣 .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06) :26-29
[2]   中国光伏组件价格变化的学习曲线模型及政策建议 [J].
郑照宁 ;
刘德顺 .
太阳能学报, 2005, (01) :97-102
[3]  
中国光伏发展报告[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王斯成等, 2007
[4]   Learning rates for energy technologies [J].
McDonald, A ;
Schrattenholzer, L .
ENERGY POLICY, 2001, 29 (04) :25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