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逊凹陷沉积成岩体系与油气分布

被引:32
作者
张吉光
彭苏萍
林景晔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2]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构造岩相带; 沉积成岩体系; 油气分布; 乌尔逊凹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乌尔逊凹陷地处海拉尔盆地中央 ,是一个面积较大、勘探程度较高的箕式凹陷。其主要储集层为基岩风化壳、下白垩统的铜钵庙组、南屯组及大磨拐河组。已在其中的两个弧形构造带 2 0余口井获商业油气流。受西缘主断裂控制 ,该凹陷内形成了 4类构造体系 ,同时也控制形成了西陡东缓的古地形。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各类沉积相以不完整的环带状展布 ,由此划分出 7类构造岩相带 ,即乌西断阶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中深洼湖相构造岩相带、吞—巴中央隆起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东斜坡辫状三角洲构造岩相带、苏仁诺尔弧形断隆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构造岩相带、黄旗庙鼻状隆起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巴彦塔拉弧形断垒冲积扇构造岩相带。分析了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储层特征 ,并确定 5种成岩相 ,即压实成岩相、碳酸岩交代及胶结成岩相、溶蚀溶解成岩相、自生矿物充填成岩相、硅质沉淀成岩相等。成岩相的差异导致各构造岩相带内的油气藏类型和含油规模的不同。溶蚀溶解成岩相孔渗性最好 ,苏仁诺尔、巴彦塔拉构造岩相带以这种成岩相为主 ,并已发现一定规模的油气储量。而吞—巴、黄旗庙构造岩相带则是下一步突破的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8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成藏系统 [J].
张吉光 ;
张宝玺 ;
陈萍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1) :3-5
[2]   贝尔湖坳陷构造迁移与油气分布 [J].
张吉光,陈萍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4, (02) :15-21+119-120
[3]   海拉尔盆地侏罗—白垩系砂岩储集岩的成岩作用研究 [J].
林仲虔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2, (03) :227-235+322
[4]   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探讨 [J].
张吉光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2, (01) :14-20+5
[5]   海拉尔盆地早白垩世沟鞭藻类和疑源类的发现及其意义 [J].
万传彪 ;
张莹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0, (03) :1-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