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7
作者
冉鸿昌
肖炎农
姜道宏
李国庆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2]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3] 武汉
[4] 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黄萎病菌; 棉花; 致病力分化; 遗传多样性;
D O I
10.13300/j.cnki.hnlkxb.2005.05.004
中图分类号
S435.621.2 [侵(传)染性病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测定了源于湖北省棉区的15个棉黄萎病菌单孢菌株(简称湖北菌株)和2个落叶型棉黄萎病菌菌株T9和V991对4个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采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APD)技术分析了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7个棉黄萎病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各个棉花品种上,15个湖北菌株中都有致病力与T9或V991的致病力差异不显著的菌株。综合分析表明:菌株T9的致病力最强,6个湖北菌株的致病力相当或强于菌株V991,7个湖北菌株的致病力中等,2个湖北菌株的致病力较弱。4个供试棉花品种中中棉12较耐黄萎病。RAPD分析表明供试的27个随机引物(10碱基)中10个可以从17个菌株的基因组DNA中稳定地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对扩增片段统计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37~1.00。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0.68处,17个黄萎病菌菌株可划分为2个RAPD群(RAPD group,简称RG),湖北省的9个菌株和V991属于RG1,另外6个菌株和T9属于RG2。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湖北省的棉黄萎病菌种群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不同核盘菌菌株及其近缘种的RAPD分析 [J].
李国庆 ;
王道本 ;
姜道宏 ;
黄鸿章 ;
R.S.Erickson ;
易先宏 ;
周启 .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02) :166-170
[2]   河北省棉区黄萎病菌系基于RAPD的遗传分化研究 [J].
马峙英 ;
孙济中 ;
刘金兰 ;
王省芬 ;
张桂寅 ;
徐领会 .
棉花学报, 1999, (03) :12-16+22
[3]   棉花黄萎病菌的研究及最新进展 [J].
刘学堂 ;
宋晓轩 ;
郭金城 .
棉花学报, 1998, (01) :7-14
[4]   北方植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分化类型研究 [J].
石磊岩 ;
冯洁 ;
王莉梅 ;
简桂良 .
棉花学报, 1997, (05) :50-57
[5]   落叶型黄萎病在我市发生严重 [J].
赵爱玲 ;
项海兰 .
湖北植保, 1997, (02)
[6]   棉花枯、黄萎病混生病株鉴别方法的初步研究 [J].
金锡萱 ;
仇元 .
植物保护学报, 1984, (01) :51-56+73
[7]   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致病力的分化 [J].
陆家云 ;
佘长夫 ;
鞠理红 ;
方中达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3, (01) :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