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被引:75
作者
朱诚 [1 ]
马春梅 [1 ]
张文卿 [2 ]
郑朝贵 [3 ]
唐领余 [4 ]
卢雪峰 [5 ]
刘克新 [6 ]
陈惠中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3] 滁州学院地理系
[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5]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
[6] 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 15.753kaB.P.以来; 环境演变; AMS 14C年代; 孢粉记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4 [古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带Ⅰ(15.753~11.280kaB.P.)记录了该区域晚冰期及其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冷暖波动频繁的气候条件,其中亚带Ⅰ-1(15.753~15.549kaB.P.),Ⅰ-3(14.936~14.505kaB.P.)和Ⅰ-5(12.655~11.280kaB.P.)可能分别对应最老仙女木期、老仙女木和新仙女木冷期,而亚带Ⅰ-2(15.549~14.936kaB.P.)和Ⅰ-4(14.505~12.655kaB.P.)分别对应博令和阿勒罗德暖期。孢粉带Ⅱ(11.280~9.218kaB.P.)代表了由晚冰期冷湿气候向全新世温暖气候转换的早全新世缓慢升温的过渡时期。孢粉带Ⅲ(9.218~7.530kaB.P.)代表中全新世前期的气温波动上升期,7.7kaB.P.前后达到最高温。孢粉带Ⅳ(7.530~4.051kaB.P.)代表中全新世适宜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Ⅴ(4.051~0.911kaB.P.)体现晚全新世温干的气候。孢粉带Ⅵ(0.911~0kaB.P)反映了大九湖温凉稍湿的气候。
引用
收藏
页码:814 / 82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冬夏季风变化的高分辨率泥炭记录
    于学峰
    周卫健
    LARS GFRANZEN
    鲜锋
    程鹏
    AJTIM JULL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2) : 182 - 187
  • [2] 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化与干旱事件的湖北神农架石笋记录
    邵晓华
    汪永进
    程海
    孔兴功
    吴江滢
    [J]. 科学通报, 2006, (01) : 80 - 86
  • [3] 晚冰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物多指标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化
    沈吉
    刘兴起
    R.Matsumoto
    王苏民
    羊向东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6) : 582 - 589
  • [4] 4000aB.P.前后东亚季风变迁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
    吴文祥
    刘东生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3) : 278 - 284
  • [5] 贵州都匀七星洞石笋剖面晚更新世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层学
    覃嘉铭
    袁道先
    程海
    林玉石
    张美良
    王华
    冯玉梅
    涂琳玲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3) : 318 - 324
  • [6] 全新世以来云南洱海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
    沈吉
    杨丽原
    羊向东
    R.Matsumoto
    童国榜
    朱育新
    张振克
    王苏民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2) : 130 - 138
  • [7] 新仙女木及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突变事件:贵州茂兰石笋氧同位素记录
    覃嘉铭
    袁道先
    程海
    林玉石
    张美良
    王福星
    王华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1) : 69 - 74
  • [8] On the Holocene sea-level highstand along the Yangtze Delta and Ningshao Plain,East China[J]. ZHU Cheng1, ZHENG Chaogui1,4, MA Chunmei1, YANG Xiaoxuan1, GAO Xizhen1, WANG Haiming2 & SHAO Jiuhua3 1.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2. Zhejiang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3. Hemudu Site Museum of Zhejiang, Yuyao 315400, China;4. Department of Chuzhou Normal College, Chuzhou 239012, China Correspondence
  • [9] 我国北方4 ka 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
    夏正楷
    杨晓燕
    [J]. 第四纪研究, 2003, (06) : 667 - 674
  • [10] 黄土高原西部全新世中期湿润气候的证据
    安成邦
    冯兆东
    唐领余
    [J]. 科学通报, 2003, (21) : 2280 - 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