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微生物群落研究的方法学

被引:20
作者
谷峻 [1 ]
石成芳 [2 ]
吴晓磊 [1 ]
赵俊义 [3 ]
机构
[1]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2]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3] 大庆油田采油二厂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非培养技术; 微生物采油; 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38 [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
学科分类号
071005 ; 100705 ;
摘要
油藏微生物群落的解析和认知是开发和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基础。利用各种提高油藏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非培养技术解析不同油藏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和多样性,对定向调控油藏微生物群落、开发和应用有效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调查新近发展的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措施以及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总结了油藏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学的最新进展。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措施主要通过模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少富营养的毒害作用、添加信号分子维持微生物细胞间的作用和提供新型电子供体和受体等手段采用稀释法、高通量培养法等方法得以实现;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主要包括荧光原位杂交、末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构建克隆文库等技术。这些方法学的进展为更有效的获得各种油藏微生物资源、调控油藏微生物群落以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
引用
收藏
页码:323 / 3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的T-RFLP技术及其优化措施 [J].
余素林 ;
吴晓磊 ;
钱易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 (06) :861-868
[2]   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措施 [J].
郭斌 ;
吴晓磊 ;
钱易 .
微生物学报, 2006, (03) :508-511
[3]   油田回注水中硫酸盐还原原核生物的快速检测和群落结构分析 [J].
曾景海 ;
吴晓磊 ;
赵桂芳 ;
钱易 .
环境科学, 2006, (05) :972-976
[4]   大港孔店油田水驱油藏微生物群落的分子分析 [J].
佘跃惠 ;
张学礼 ;
张凡 ;
王凌华 ;
赵立平 .
微生物学报, 2005, (03) :329-334
[5]   新世纪微生物学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未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J].
焦瑞身 .
生物工程学报, 2004, (05) :641-645
[6]   油藏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J].
刘金峰 ;
牟伯中 .
微生物学杂志, 2004, (04) :31-34
[7]   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历史与现状 [J].
邹少兰 ;
刘如林 .
微生物学通报, 2002, (05) :70-73
[8]   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aerobic saprotroph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the Daqing oil field [J].
Nazina, TN ;
Grigor'yan, AA ;
Xue, YF ;
Sokolova, DS ;
Novikova, EV ;
Tourova, TP ;
Poltaraus, AB ;
Belyaev, SS ;
Ivanov, MV .
MICROBIOLOGY, 2002, 71 (01) :91-97
[9]   Dynamics of microbial processes in the stratal waters of the Romashkinskoe oil field [J].
Tarasov, AL ;
Borzenkov, IA ;
Milekhina, EI ;
Belyaev, SS ;
Ivanov, MV .
MICROBIOLOGY, 2002, 71 (06) :735-742
[10]  
Functional patterns and temperature response of cellulose-fermenting microbial cultures containing different methanogenic communities[J] . X.-L. Wu,K.-J. Chin,S. Stubner,R. Conrad.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 200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