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黑造山带二叠纪生物古地理区划及特征

被引:9
作者
彭向东
张梅生
张松梅
米家榕
机构
[1]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
关键词
吉黑造山带,二叠纪,生物古地理;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1998.04.001
中图分类号
Q911.723,Q911.646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吉黑造山带其实质是天山-兴安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夹持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北部为以佳木斯地块为中心的地块群,南部为古生代陆缘褶皱带,东北部为中生代走滑拼贴的那丹哈达-比金地体。该造山带是由于晚古生代末期华北板块与北部中间地块间的陆-陆碰撞对接和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挤压形成的。二叠纪是吉黑造山带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构造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反映在生物古地理方面的生物混生和交融也非常明显。详细研究该时期生物古地理格局与演化是解决造山带二叠纪古构造格局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2 / 6+1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吉林省晚古生代造山带二叠纪移置地体及古地理原型 [J].
文琼英 ;
张川波 ;
汪筱林 ;
刘爱杨 ;
宝忠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6, (03) :26-33
[2]   黑龙江伊春红山附近晚二叠世植物群研究的新进展 [J].
米家榕 ;
金建华 ;
王安平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2, (02) :121-127
[3]   吉林桦甸早二叠世大河深组的心脉羊齿(Cardioneura) [J].
米家榕 ;
刘茂强 .
古生物学报, 1985, (06) :618-624+698
[4]   吉林中部早二叠世珊瑚 [J].
俞建章 ;
林英铴 ;
黄柱煦 .
古生物学报, 1981, (04) :273-286+383
[5]  
中国东北环太平洋带构造地层学.[M].王五力等著;.地质出版社.1995,
[6]  
大兴安岭地区石炭、二叠系及植物群.[M].黄本宏著;.地质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