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交错带概念与测度的研究

被引:1
作者
祝亚雯
章锦河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旅游交错带; 景观生态学; 测度指标;
D O I
10.14182/j.cnki.1001-2443.2009.05.023
中图分类号
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203 ;
摘要
提出旅游交错带的概念,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旅游交错带具有5个基本特征、2种基本类型,并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与多维结构.据此,探讨了不同尺度水平上的旅游交错带结构分析测度指标,主要包括交错带形状指标、分维、丰富度、多样性、聚集度等.旅游交错带的景观尺度、空间格局与过程的研究,对交错带这一特殊类型区域发展趋势的动态预测,以及旅游区域规划设计和管理目标的确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81 / 48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机制分析 [J].
卞显红 .
商业研究, 2008, (10) :43-46
[2]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全椒县为例 [J].
孙晓玲 ;
陆林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88-91
[3]   旅游集散地形成与演化的系统学分析 [J].
郭俊锋 ;
肖江南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5) :520-523
[4]   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J].
黄薇薇 ;
沈非 .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05) :393-394+398
[5]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J].
朱桃杏 ;
陆林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05) :531-535
[6]   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J].
严春艳 ;
甘巧林 .
热带地理, 2003, (04) :371-375
[7]   旅游集散地规划的地计算模型及案例 [J].
邓悦 ;
王铮 ;
刘扬 ;
李山 ;
周嵬 .
地理学报, 2003, (05) :781-788
[8]   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 [J].
隆学文 ;
刘立勇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79-84
[9]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J].
汪宇明 .
经济地理, 2002, (03) :372-375
[10]   旅游集散地规划建设初探——以云南鹤庆县为例 [J].
管宁生 .
社会科学家, 1999, (03)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