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

被引:143
作者
朱广伟
秦伯强
高光
张路
范成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浅水湖泊; 沉积物; 磷; 生物地球化学; 连续提取法; 富营养化; 水生生态系统;
D O I
10.13671/j.hjkxxb.2004.03.003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22个不同生态类型的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水相磷含量等水质特征.对沉积物中磷形态的连续提取分析发现,自然粒度下,绝大部分湖泊的沉积物中90%以上的磷是以生物较难利用的形态存在的,活性磷所占比例很小.而在严重污染的城市湖泊中,活性磷含量则可以占到总磷的35%以上.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的高低与总磷含量并不一致.水草的存在对水相磷含量及沉积物中磷的活性都有显著的影响.水相磷的含量与沉积物中交换态磷的含量、沉积物铁磷比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沉积物地球化学性质、水体营养盐含量及浅水湖泊生态类型之间存在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81 / 38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 [J].
朱广伟 ;
高光 ;
秦伯强 ;
张路 ;
罗潋葱 .
水科学进展, 2003, (06) :714-719
[2]   风浪作用下太湖悬浮态颗粒物中磷的动态释放估算 [J].
范成新 ;
张路 ;
秦伯强 ;
王苏民 ;
胡维平 ;
张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8) :760-768
[3]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 [J].
秦伯强 .
湖泊科学, 2002, (03) :193-202
[4]   沉积物磷形态的分级分离及其生态学意义 [J].
付永清 ;
周易勇 .
湖泊科学, 1999, (04) :376-381
[5]   太湖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动态与初步进展 [J].
秦伯强 .
湖泊科学, 1998, (04) :1-9
[6]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提取方法的改进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 [J].
李悦 ;
乌大年 ;
薛永先 .
海洋环境科学, 1998, (01) :16-21
[7]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2
[8]  
Loss on ignition as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organic and carbonate content in sediments: reproducibility and comparability of results[J] . Oliver Heiri,André F. Lotter,Gerry Lemcke.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 2001 (1)
[9]   Why 'very shallow' lakes are more successful opposing reduced nutrient loads [J].
Nixdorf, B ;
Deneke, R .
HYDROBIOLOGIA, 1997, 342 (0) :269-284
[10]  
Iron:phosphorus ratio in surface sediment as an indicator of phosphate release from aerobic sediments in shallow lakes[J] . H. S. Jensen,P. Kristensen,E. Jeppesen,A. Skytthe.Hydrobiologia . 199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