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F模式不同陆面方案对一次暴雨事件模拟的影响

被引:25
作者
曾新民 [1 ,2 ]
吴志皇 [1 ]
宋帅 [2 ]
熊仕焱 [1 ]
郑益群 [1 ]
周祖刚 [1 ]
刘华强 [1 ]
机构
[1]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2]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WRF; 陆面方案; 暴雨事件; 短期天气; 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利用中尺度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3.1版本及National Centers for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分析资料,就2003年6月下旬我国江淮及南方地区的强降水事件,以24h短期天气模拟的方式,研究了模式中四个不同陆面方案对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事件模拟对不同陆面方案是比较敏感的,模拟区域内雨量级别越高,不同方案的TS评分差异就越大,较大范围雨量可存在30%的差异,四种方案的暴雨中心值可存在100%~150%的较大差别;不同陆面方案还导致了模拟平均感热通量及潜热通量的系统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分布具有地域特点;陆面方案通过两种机理对模拟降水产生重要影响,即主要影响地表蒸发量,以及主要影响低层环流及水汽辐合,从而分别影响模拟的较大范围降水(如,平均约7%、最大约30%的较大范围雨量差异)及包含模拟降水中心的较小范围暴雨(如,方案间暴雨中心雨量可存在100%~150%的较大差别).可见,不同陆面过程可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程度上影响暴雨天气,改进陆面方案可以提高WRF模式对暴雨的模拟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陆面参数的扰动对一次西北暴雨模拟影响的研究 [J].
曾新民 ;
张强 .
气象科学, 2009, 29 (03) :291-298
[2]   北京精细下垫面信息引入对暴雨模拟的影响 [J].
张朝林 ;
苗世光 ;
李青春 ;
CHEN Fei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5) :1373-1382
[3]   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梅雨期西太平洋副高结构和活动特征及动力机制分析 [J].
赵兵科 ;
姚秀萍 ;
吴国雄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5, (05) :771-779
[4]   中国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形成机理以及监测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 [J].
倪允琪 ;
周秀骥 .
气象学报, 2004, (05) :647-662
[5]   用新RIEMS模式研究陆面过程对暴雨的影响 [J].
赵鸣 ;
江勇 ;
汤剑平 ;
苏炳凯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370-381
[6]   A Numerical Study on Effects of Land-Surface Heterogeneity from' Combined Approach' on Atmospheric ProcessPart II: Coupling-Model Simulations [J].
曾新民 ;
赵鸣 ;
苏炳凯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0, (02) :241-255
[7]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now on daily weather variability in mountainous regions using MM5 [J].
Jin, Jiming ;
Miller, Norman L. .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2007, 8 (02) :245-258
[8]  
Application of a “Big-Tree” model to regional climate modeling: a sensitivity study[J] . X.-M. Zeng,M. Zhao,R.-C. Yu,N.-S. Lin,Y.-Q. Zheng,L.-J. Zhang,R.-J. Zhang.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 200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