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威慑体系的调整与中美战略稳定性

被引:6
作者
罗曦 [1 ,2 ]
机构
[1]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美国; 战略威慑; 战略稳定性; 军备竞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E25 [国防建设与战备]; E712 [];
学科分类号
11 ;
摘要
近年来,伴随美国外部环境的改变和整体安全战略的调整,美国开始逐步调整其战略威慑体系。本文认为,美国对战略威慑体系的调整不仅仅体现在物理领域的拓展,即从传统的核威慑扩展到常规威慑、太空威慑与网络威慑,还体现在空间布局、地域分布、运用方式、能力建设上的变化。简言之,就是强化网天、聚力亚太、追求跨域和兼顾攻防。这些调整既来源于美国对当前面临多维安全挑战的判断,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其全球战略重心调整的影响,更是美国制胜型战略威慑思维的必然产物。美国以"实力威慑"为根本目标的战略威慑体系调整,削弱了中国有限的核反击能力,破坏了中美间的非对称战略稳定性。本文将从构成战略稳定性的两个指标,即危机稳定性和军备竞赛稳定性来考量美国战略威慑体系调整对中美战略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中美战略稳定性的未来走向。美国强化威慑态势的战略举措,将加剧中美在海洋、网络和太空领域的恶性战略竞争,对既有的中美战略稳定和亚太地区安全秩序构成冲击。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49+150 +150-151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关于奥巴马政府“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争论 [J].
员欣依 .
美国研究, 2017, 31 (03) :112-135+8
[2]   中美太空合作的现状、挑战与前景 [J].
吴莼思 .
国际安全研究, 2017, 35 (02) :104-124+152
[3]   网络空间威慑:报复是否可行? [J].
董青岭 ;
戴长征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 (07) :99-116+159
[4]   中国核战略性质与特点分析 [J].
孙向丽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09) :23-28+4
[5]  
军备控制理论与分析[M]. 国防工业出版社 , 李彬, 2006
[6]  
战后美国威慑理论与政策[M]. 国防大学出版社 , 姚云竹著, 1998
[7]  
United States nuclear forces, 2016[J] . Hans M. Kristensen,Robert S. Norris.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 2016 (2)
[8]  
Strategic Deterrence for the Future[J] . Haney,Cecil D.Air & Space Power Journal . 2015 (4)
[9]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J] . Clinton,Hillary.Foreign Policy . 2011 (189)
[10]  
Retaliatory Deterrence in Cyberspace[J] . Strategic Studies Quarterly . 2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