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病理形态学变化

被引:26
作者
赵东升
裴国献
魏宽海
罗炳德
王前
机构
[1]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高温医学教研室!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
关键词
高温高湿环境; 肢体; 火器伤; 病理形态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826.68 [四肢];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动物模型,探讨这一特殊环境下肢体火器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为 其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5只)和常温常温组(3只),分别于火器伤后4、8、 12、24 h进行大体观察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可见高温高湿组6-8 h后较常温常湿组 伤道及肌肉变色区明显扩大,肢体肿胀加重,挫伤区色泽暗红,肌肉无收缩且有腐败臭味,有感染征象;而常温常湿组 12~24 h伤道始出现臭味。光镜及电镜观察到高温高湿组各区肌肉纤维的病理变化均较常温常湿组显著,且损伤呈进行 性加重,而常温常温组的震荡区及震荡外区24h伤道组织损伤均有减轻趋势。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伤道 肌肉组织病理损伤严重,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救治时更应强调早期彻底清创。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95+161 +16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 [1] 高原低速弹颅脑火器伤的实验研究附视频
    胡威夷
    何毅
    张捷
    曾凡俊
    黄茂清
    严利春
    匡永勤
    [J]. 中华创伤杂志, 1996, (02) : 22 - 24
  • [2] 创伤弹道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王正国
    刘荫秋
    奉敬熙
    刘晓霞
    [J].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82, (05) : 257 - 25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