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局部地热异常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37
作者
陈墨香
夏斯高
杨淑贞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3] 不详
[4] 北京
[5]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关键词
地热场; 大地热流; 局部地热异常; 形成机制; 雷州半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雷州半岛地热场主要受基底构造格局的控制和地下水活动的影响,隐伏花岗岩体放射性元素生热对盖层地温的贡献不可忽视,第四纪更新世火山喷发活动的岩浆余热已几乎完全散失,岩浆体和围岩温度已趋于平衡。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雷北螺岗岭和雷南石峁岭两个玄武岩台地,为半岛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由于冷水流下渗的地温效应,新生界盖层浅部地温梯度<3℃/100m,呈现地热负异常。在以传导传热为主的区域,地热场特点与华北盆地相似,新生界盖层地温梯度与基底岩面的埋深密切相关。由于地壳深部较均一的热流在地壳表部再分配的结果,若干凸起区盖层地温梯度为4—5℃/100m,呈现地热正异常。某些控制凸起区的边界断裂,当深层热水沿其上涌,造成附加热源,和传导传热相叠加,盖层地温梯度可高达5—8℃/100m,形成更鲜明的地热正异常。
引用
收藏
页码:369 / 38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确定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方法 [J].
陈墨香 .
地质科学, 1989, (02) :151-161
[2]   海南岛第四系火山岩的分期 [J].
张仲英 ;
刘瑞华 .
地质科学, 1989, (01) :67-76
[3]   热流的折射和再分配的数学模拟 [J].
熊亮平 ;
张菊明 .
地质科学, 1984, (04) :445-454
[4]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 [J].
李德生 .
石油学报, 1982, (03) :1-12
[6]  
岩石热物理性质及其测试[M]. 科学出版社 , 沈显杰等著, 1988
[7]  
华北地热[M]. 科学出版社 , 陈墨香主编, 1988
[8]  
有限单元法在地热研究中的应用[M]. 科学出版社 , 张菊朋, 1986
[9]  
华南沿海第四纪地质[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编,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