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固碳通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36
作者
亓伟伟 [1 ]
牛海山 [1 ]
汪诗平 [2 ]
刘艳杰 [1 ]
张立荣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 西藏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那曲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
关键词
Biome-BGC; 增温;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NEE; 水分; 氮矿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低温被广泛认为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首要限制性因子,因此增温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初级生产力,但是也可能由于土壤水分、N素营养状况的改变形成新胁迫而抑制生产力提高。此外,生态系统呼吸由于增温而提高的幅度也可能高于初级生产力提高的幅度,造成总碳库平衡的改变。利用青藏高原海北高寒草甸实测数据对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iome-BGC(V.4.2)进行了参数化,并利用研究区实测土壤水分(0-40 cm)和其它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证明模型模拟结果较为可靠。模型使用2005-2008年的海北气象站实测气象数据包括气温、降水等作为驱动数据,模拟了增温1.2-1.7℃下青藏高原海北定位站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并整合分析增温试验平台上已发表的试验,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探讨增温对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2005-2008年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弱的碳汇,短期增温导致系统净碳固定增加。增温直接影响系统碳通量,也通过土壤水分和土壤矿化氮变化间接影响碳通量,相比土壤水分和氮素,增温对影响碳通量变化过程中的效应更大;研究也揭示,在增温条件下,植物对土壤矿化氮的吸收量小于有机质分解产生的土壤矿化氮量,土壤矿化氮含量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1713 / 172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CO排放对模拟氮沉降的早期响应 [J].
朱天鸿 ;
程淑兰 ;
方华军 ;
于贵瑞 ;
郑娇娇 ;
李英年 .
生态学报, 2011, 31 (10) :2687-2696
[2]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 [J].
李东 ;
黄耀 ;
吴琴 ;
明珠 ;
靳代樱 .
草业学报, 2010, 19 (02) :160-168
[3]   祁连山东段南麓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分布状况 [J].
薛晓娟 ;
李英年 ;
杜明远 ;
刘安花 ;
张法伟 ;
王建雷 .
冰川冻土, 2009, 31 (04) :642-649
[4]   青藏高原北缘地区高寒草甸土壤保持功能及其价值的实验研究 [J].
于格 ;
鲁春霞 ;
谢高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04) :57-61
[5]   应用BIOME-BGC模型研究典型生态系统的潜热通量——半干旱地区吉林通榆的模拟 [J].
王超 ;
延晓冬 ;
黄耀 ;
刘辉志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3) :404-412
[6]   积雪对藏北高寒草甸CO2和水汽通量的影响 [J].
赵亮 ;
徐世晓 ;
伏玉玲 ;
古松 ;
李英年 ;
王勤学 ;
杜明远 ;
赵新全 .
草地学报, 2005, (03) :242-247
[7]   矮嵩草草甸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J].
蒲继延 ;
李英年 ;
赵亮 ;
杨时海 .
草地学报, 2005, (03) :238-241
[8]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傅伯杰 ;
牛栋 ;
赵士洞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5) :556-560
[9]   矮嵩草草甸植被-土壤系统CO2的释放特征 [J].
吴琴 ;
曹广民 ;
胡启武 ;
李东 ;
王跃思 ;
李月梅 .
资源科学, 2005, (02) :96-102
[10]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长季和非生长季CO2通量分析[J]. 徐世晓,赵新全,李英年,赵亮,曹广民,唐艳鸿,古松,王勤学,杜明远.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