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变迁

被引:27
作者
宋士云
机构
[1] 聊城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农村; 五保对象; 五保供养制度; 社会保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89 [农村社会保障、福利事业];
学科分类号
120404 ;
摘要
五保对象是农村困难群体中最缺乏生存能力、最需要帮助照顾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五保供养是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0年来,在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致历经了三次模式的更替:1956~1978年主要依靠集体公益金运行,是由生产队或生产大队组织实施的集体供养模式;1979~2001年是以村提留和乡纹筹为其经费和实物来源的集体供养模式;2002年以来以国家财政供养为主,集体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帮扶为辅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这三次模式的转变,既是我国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与五保对象供养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也是五保供养从村民互助自养式的供养模式转变为由政府公共财政负担的财政供养模式的过程,又是探索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1+128 +12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税费改革与农村五保户供养融资体系的制度化 [J].
顾昕 ;
降薇 .
江苏社会科学, 2004, (03) :224-230
[2]   困境与出路:后集体时代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研究 [J].
洪大用 ;
房莉杰 ;
邱晓庆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 (01) :49-56
[3]   农村五保供养体制亟需改革 [J].
叶兴庆 ;
张顺喜 .
社会福利, 2003, (12) :33-35
[4]  
救灾救济.[M].李本公;姜力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