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被引:25
作者
杨须爱 [1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
民族同化; 民族融合; 民族交融; 民族关系;
D O I
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4.02.027
中图分类号
C956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摘要
概念是理论的基点。"民族交融"这一概念,是对不同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的现象作出的准确概括,也标示出了中国当前各民族的关系朝着更加包容、亲近、认同发展的趋势。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了中国民族理论的概念体系,其所指对和倡导的民族现象对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国当前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2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关于民族融合的再思考 [J].
王希恩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7 (01) :55-58
[2]  
民族理论通论.[M].金炳镐; 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  
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范宝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民族过程与国家.[M].王希恩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5]  
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人民出版社.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