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细胞内脂褐素的实验性形成问题

被引:4
作者
赵增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关键词
神经细胞; 细胞内; 大白鼠; 家鼠属; 小白鼠; 实验性; 脊神经节; 脊神经根; 实验动物; 脂褐素;
D O I
10.16098/j.issn.0529-1356.1966.02.007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50天小白鼠64只及124天大白鼠41只,各分4组:Ⅰ组均切除左肾;Ⅱ组均在皮下注射ACTH隔日一次,剂量为每百克体重0.33国际单位,但其中大白鼠在注射前10天先切去左肾,小白鼠不切;Ⅲ组均先切除左肾,10天后注射ACTH,其中小白鼠所用剂量与Ⅱ组同,大白鼠则用15倍于Ⅱ组的剂量;Ⅳ组大、小白鼠均作对照。小白鼠自注射25次开始分批取材,最后一批注射达78次。大白鼠在注射24次后即全部杀死。两批材料均取颈膨大处的脊神经节及同节脊髓,用福尔马林固定,制成石蜡切片。在苏丹黑及PAS染色的切片上观察了神经细胞内呈阳性反应的脂褐色素,计算了在不同处理下含色素细胞所占百分率。并根据色素在细胞内含量的不同等级,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含各级色素的细胞数量。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项实验处理都没有使含色素的神经细胞比对照有所增多,也没有提高细胞内的色素含量。以大白鼠为例,上述四组中含色素的神经细胞所占百分率由Ⅰ到Ⅳ分别为3.31、4.00、3.40及3.70%。各实验组与对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与Sulkin在1960年发表的研究结果不同。他认为去肾及去肾后注射ACTH的大白鼠神经细胞比对照有更多的色素沉积现象。本文在讨论中对比了双方的工作,就Sulkin室实验中的动物只数、研究方法以及他所提出的“应激”反应进行了评述。最后指出,神经细胞内脂褐素的实验性形成问题还远未解决。因此还没有理由完全否认色素沉积是一种内生的衰老变化的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206 / 214
页数:9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