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毛村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碳结构比较

被引:16
作者
杨慧
张连凯
曹建华
于奭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壤有机碳; 矿化; 土壤碳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应用土壤培养法,比较分析了桂林毛村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灌丛和林地)土壤在25℃、黑暗条件下培养90d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差异(以90d累计释放的CO2-C计)。农田土壤矿化释放的CO2-C含量分别比灌丛和林地少62.9%和56.6%。利用6mol/L的HCl酸解法得到惰性碳含量,并利用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在SAS8.2软件中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的大小及其分解速率,计算得出各库驻留时间。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均为活性碳库含量最少,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1.82%~2.71%之间,平均驻留时间在8.4~16.3d之间;缓效性碳库次之,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33.91%~45.47%之间,平均驻留时间为4.8~7.7a之间;惰性碳库所占比例最大,在51.82%~64.01%之间,平均驻留时间为假定的1 000a。通过固态13 C交叉极化魔角自旋核磁共振(13 C CPMAS NMR)方法对土壤碳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灌丛和林地相比,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多的农田烷基C和芳香C的比例增加,烷氧C和羰基C的比例降低;烷基C/烷氧C和疏水C/亲水C的大小顺序均为农田>林地>灌丛,而脂族C/芳香C的大小顺序则相反,即灌丛>林地>农田。这说明农田土壤有机碳分解程度较高,难分解程度增加,难分解有机碳比例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410 / 4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桂林毛村岩溶区与碎屑岩区林下土壤碳迁移对比及岩溶碳汇效应研究 [J].
曹建华 ;
周莉 ;
杨慧 ;
卢茜 ;
康志强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3) :431-437
[2]  
不同类型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史学军,潘剑君,陈锦盈,杨志强,张黎明,孙波,李忠佩.环境科学. 2009(06)
[3]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黑土胡敏素结构特征的影响—固态13C核磁共振研究 [J].
张晋京 ;
窦森 ;
朱平 ;
高洪军 ;
宋祥云 ;
王立春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6) :2223-2228
[4]   几种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库容大小及周转研究 [J].
史学军 ;
陈锦盈 ;
潘剑君 ;
孙波 ;
李忠佩 ;
遆超普 ;
张黎明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6) :123-127
[5]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 [J].
邵月红 ;
潘剑君 ;
孙波 ;
李海鹰 .
生态学杂志, 2006, (01) :19-23
[6]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及碳库研究 [J].
邵月红 ;
潘剑君 ;
孙波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3) :24-28
[7]   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比较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徐德应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4, (04) :530-538
[8]   岩溶生态系统中的土壤 [J].
曹建华 ;
袁道先 ;
潘根兴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1) :37-44
[9]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分配的影响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王彦辉 ;
徐德应 .
林业科学, 2002, (04) :19-29
[10]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腐殖质研究中的应用 [J].
梁重山 ;
党志 .
农业环境保护, 2001, (04) :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