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和生物排放量对春季东亚地面臭氧的协同贡献

被引:11
作者
屈玉 [1 ,2 ]
安俊岭 [1 ]
周慧 [3 ]
叶小峰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湖南省气象台
[4] 江西省萍乡市气象局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臭氧;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协同贡献; 总贡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2 [大气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602 ;
摘要
臭氧(O3)的生成是多因子影响的复杂非线性过程,一个因子在其他因子起作用时的贡献可以分为纯贡献与协同贡献。本文采用因子分离方法和改进后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计算了人为氮氧化物(NOx=NO+NO2)、人为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AVOCs)以及生物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对春季东亚地区地面臭氧浓度的协同贡献及总贡献(=纯贡献+协同贡献)。结果表明,AVOCs、BVOCs与NOx对O3生成量的贡献依赖于AVOCs、BVOCs排放量的相对大小。AVOCs或BVOCs排放量显著偏高的地区,其总贡献主要来源于其与NOx的协同贡献。从区域角度(1°×1°)来看,BVOCs对东亚春季地面O3浓度的贡献较小,BVOCs排放量明显偏高的个别地区除外。BVOCs总贡献有很强的日变化特征,BVOCs总贡献有可能小于其协同贡献。个例研究的成果应用于O3调控对策的制定和实施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北方(30°N以北)应控制人为源;我国南方BVOCs排放量显著偏高的地区,生物源和人为源的贡献都必须考虑。
引用
收藏
页码:670 / 68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NO和VOC自然源排放及其对中国地区对流层光化学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谢旻
    王体健
    江飞
    杨修群
    [J]. 环境科学, 2007, (01) : 32 - 40
  • [2] 光化学臭氧日变化特征与其前体物关系的探讨
    朱彬
    安俊岭
    王自发
    李一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6) : 744 - 749
  • [3] 对流层氮氧化物光化学转化特征研究
    朱彬
    孙照渤
    朱彬
    安俊岭
    不详
    [J]. 大气科学 , 2002, (04) : 487 - 495
  • [4] 生态NMHC对臭氧和PAN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韩志伟
    张美根
    胡非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03) : 273 - 278
  • [5] 天然源排放碳氢化合物对广州地区光化学污染的影响
    彭立新
    唐孝炎
    白郁华
    李金龙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02) : 132 - 135
  • [6] NOx与NMHC的变化对O3生成量的影响
    安俊岭
    韩志伟
    王自发
    黄美元
    陶树旺
    程新金
    [J]. 大气科学, 1999, (06) : 753 - 761
  • [7] Model study on acidifying wet deposition in East Asia during wintertime
    Han, ZW
    Ueda, H
    Sakurai, T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13) : 2360 - 2373
  • [8] Simulated impacts of SO2 emissions from the Miyake volcano on concentration and deposition of sulfur oxides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of 2000
    An, JL
    Ueda, H
    Matsuda, K
    Hasome, H
    Iwata, M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3, 37 (22) : 3039 - 3046
  • [9] Simulations of monthly mean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Asia
    An, JL
    Ueda, H
    Wang, ZF
    Matsuda, K
    Kajino, M
    Cheng, XJ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2, 36 (26) : 4159 - 4171
  • [10] A review of the observations and origins of the spring ozone maximum
    Monks, PS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0, 34 (21) : 3545 - 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