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43
作者
杨兴莲 [1 ]
朱茂炎 [2 ]
赵元龙 [1 ]
张俊明 [2 ]
郭庆军 [3 ]
李丙霞 [1 ]
机构
[1]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黑色岩系;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换时期; 微量元素; 黔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5 [元素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对黔东丹寨南皋剖面和三都渣拉沟剖面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丹寨南皋剖面的Ba、Pb、Ni、Cu、Zn、Li、V、U等过渡元素和亲硫元素在多金属矿层和牛蹄塘组下部的黑色页岩中明显富集;三都剖面在相同层位也明显富集Cu、Pb、Rb、Ti、Ni、V、Th、Li、Cr、Zr、Sc等微量元素。南皋剖面的δU值和V/(Ni+V)值表明老堡组硅质岩为正常海水的弱氧化环境下沉积物,而牛蹄塘组黑色页岩表现出缺氧环境的特征。三都渣拉沟剖面的δU值和V/(Ni+V)值表明该剖面的还原条件比丹寨南皋剖面强,暗示着水体也较它深,为缺氧环境,其间在老堡组硅质岩中有两个短暂的充氧阶段,进入渣拉沟组缺氧环境较稳定。除丹寨老堡组硅质岩和三都渣拉沟组中上部钙质泥岩U/Th值小于1,表现出水成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外,本次研究的两条剖面的其他黑色岩系的U/Th值都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热水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从我们的研究剖面也可看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的Ni-Mo矿多金属的Ni、V等金属的含量是上地壳的9~10倍之高,U高达近百倍,可作地层对比标志层,即梅树村阶的顶界标志。
引用
收藏
页码:1391 / 139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Evolution during the Ediacaran-Cambrian Transition Interval in Eastern Guizhou;South China: Paleoenvironmental and Stratigraphic Implications.[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7, 02
[2]  
Discovery of sponge body fossils from the late Meishucunian (Cambrian) at Jinsha; Guizhou; south China.[J]..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5, 08
[3]   湘西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曹双林 ;
潘家永 ;
马东升 ;
夏菲 .
矿物学报, 2004, (04) :415-419
[4]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J].
孙省利 ;
陈践发 ;
刘文汇 ;
王大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3) :45-48
[5]   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剖面下寒武统底部硅质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沉积背景 [J].
于炳松陈建强李兴武林畅松 .
沉积学报, 2004, (01) :59-66
[6]   岩石样品中微量元素的高分辨率等离子质谱分析 [J].
高剑峰 ;
陆建军 ;
赖鸣远 ;
林雨萍 ;
濮巍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6) :844-850
[7]   湘黔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贵金属元素来源示踪 [J].
李胜荣 ;
高振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2) :169-174
[8]   湘西磷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附视频 [J].
吴朝东 ;
陈其英 .
地质科学, 1999, (02) :88-97
[9]   扬子地台前寒武-寒武纪界线附近的地质事件与成矿作用 [J].
范德廉 ;
叶杰 ;
杨瑞英 ;
黄忠祥 .
沉积学报, 1987, (03) :81-95+181
[10]   贵州震旦系与寒武系分界的初步研究附视频 [J].
尹恭正 ;
王砚耕 ;
钱逸 .
地层学杂志, 1982, (04) :28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