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机制

被引:6
作者
滕吉文
胡家富
张中杰
王光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2] 不详
[3]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系!昆明
关键词
碰撞; 壳幔结构; 动力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综合分析了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 ,以认识山盆状态、深、浅构造格局 ,空间展布及其在四维空间的演化特征 ,并进行相应的地质解释。从沉积构造、地壳结构、地幔盖层和地幔低速层分布特征探讨造山带地域的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75 / 28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王椿镛
    楼海
    王飞
    [J]. 地震学报, 1999, (05) : 533 - 537+539
  • [2]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1)─—深反射地震
    杨文采,程振炎,陈国九,胡振远,白金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1) : 41 - 52
  • [3] 东秦岭造山带莫霍面展布与碰撞造山带深部过程的关系
    何建坤
    刘福田
    刘建华
    孙若昧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S1) : 64 - 69+670
  • [4] 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
    董树文
    吴宣志
    高锐
    卢德源
    李英康
    何义权
    汤加富
    曹奋扬
    侯明金
    黄德志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3) : 349 - 361
  • [5] 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局限于100~150km吗?——针状含钛铬磁铁矿的发现及动力学意义的思考
    金振民
    金淑燕
    高山
    赵文霞
    不详
    [J]. 科学通报 , 1998, (07) : 767 - 771
  • [6] 俯冲陆壳与上地幔的相互作用——Ⅰ.大别山同碰撞镁铁-超镁铁岩的主要元素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
    李曙光
    聂永红
    郑双根
    刘德良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6) : 488 - 493
  • [7] 大别造山带上部地壳结构的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王椿镛
    张先康
    丁志峰
    阮红
    邓宏钊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4) : 495 - 502
  • [8] 大别造山带的地壳结构研究
    王椿镛
    郑金涵
    胡鸿翔
    楼海
    张先康
    宋松岩
    陈步云
    陈学波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3) : 221 - 226
  • [9] 大别超高压榴辉岩高温高压下地震波速和密度的初步实验研究——对造山带地壳深部组成和莫霍面性质的启示
    高山
    金振民
    金淑燕
    H.Kern
    许志琴
    杨天楠
    董树文
    [J]. 科学通报, 1997, (08) : 862 - 866
  • [10] 中国内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带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胡家富,张中杰,张慧,滕吉文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6, (04) : 20 - 33